突然,旁边有人扯着嗓子喊:“至尊在上,还不赶紧磕头行礼!” 这一嗓子跟炸雷似的,把李倧吓得一哆嗦,赶紧 “扑通” 一声跪下,规规矩矩地行了九叩首大礼。这时候,两边的鼓乐那叫一个热闹,你方奏罢我方登场,那声音震得人耳朵都快麻了。等这鼓乐一停,坛上就开始宣读诏书:“你既然已经乖乖归顺我大清了,听好了啊,以后每年都得按时来朝贡一次,可别给我掉链子,要是敢违约,有你好受的!” 李倧哪敢有二话啊,脑袋点得跟捣蒜似的,连忙答应。不光这样,还得把长子李淏送去当人质,又拿出大把的银子、物资啥的,好好犒劳清军。
第二天,太宗大手一挥,下令班师回朝。李倧那叫一个恭敬,一路跪着送出十里地,还和两个儿子告别,那场面,真是要多凄惨有多凄惨,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看着怪可怜的。太宗这人也还挺大气,说:“行嘞,今明两年的贡税就免了,后年再按规矩来。” 李倧一听,赶紧谢恩,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回去了。太宗这边呢,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满洲了,还把朝鲜那些带头破坏盟约的家伙,都给押回去砍了脑袋。
这太宗搞定了朝鲜,东边没了后顾之忧,就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攻打明朝。可谁能想到,这时候李闯王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在陕西、河南、四川这些地方搅得是天翻地覆,闹得那叫一个厉害。明朝的那些将军们都忙着去围剿他们,根本顾不上边疆的事儿。太宗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去攻打明朝东边。明朝的总兵金日观带着手下拼死抵抗,可还是寡不敌众,最后战死了。
到了崇德三年,太宗又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岳托为扬武大将军,让他们带着左右翼,兵分两路去攻打明朝。清军从长城青山口进去,到苏州会合。您再看看明朝这边,那些守边的将军们,一听说清兵来了,吓得撒腿就跑,比兔子还快。这还不到一个多月呢,清军就一口气攻下了四十八座城,一路打到了高阳县。
这高阳县有个明朝以前的督帅,叫孙承恩。这时候他正在家养老呢,听说清兵进城了,自己手里没兵没武器,拿啥抵抗啊?没办法,一咬牙,服毒自尽了。他的子孙十几个人,那可都是硬骨头,每个人都拿着家伙事儿,拼了命地去和清兵干架。清兵一开始没防备,还真被他们杀死了几十个人。但双拳难敌四手啊,最后还是因为人太少,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
清军又从德州南下,打到山东,进了济南,把明朝的德王给抓走了。这德王是明朝的宗室,叫朱由枢,是崇祯皇帝的兄弟,被封在济南当王。这时候,山东巡抚颜继祖,山西总督卢象升,带着兵来保卫京城。可等他们到的时候,清兵已经渡过黄河往北走了。颜继祖就跟崇祯皇帝说:“皇上啊,清兵都打到咱这儿来了,这仗打下去胜负还真不好说,要不咱先求和吧。” 可卢象升不干啊,他坚决主战。崇祯皇帝就让他俩商量商量,结果一个要和,一个要战,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卢象升接着上奏,说要和杨嗣昌、高起潜他们分开兵权,各管各的,谁也别管谁。这奏章递上去,兵部讨论了一番,最后决定把宣大山西的兵分给卢象升,山海关、宁远的兵分给高起潜。崇祯皇帝同意了,还封卢象升为尚书,让他赶紧出兵。
卢象升领了命令,就朝着涿州出发。半路上听说清兵分三路进攻,他也赶紧分三路去防守。可清军那势头太猛了,他根本防不过来,手下的兵一看清军来了,吓得扭头就跑。杨嗣昌还在背后使坏,上奏削了卢象升的尚书衔,还不给他发军饷,处处跟他作对。
卢象升带着兵到了保定,和清兵碰上了。一开始,两边打得有来有回,谁也没占到便宜。可没过几天,军饷就断了,士兵们连饭都吃不上,只能去挖野菜填饱肚子。卢象升心里明白,这下是凶多吉少了。第二天一大早,他走出营帐,对着手下的兵将们,朝着四个方向拜了下去,说:“兄弟们,咱和你们一样,都受了国家的大恩。我不怕死,就怕不能为国家尽忠!” 这一番话,说得那叫一个慷慨激昂,可在这困境之下,又透着一股悲壮。
那场面,真叫一个感人肺腑。您猜怎么着?士兵们一听,个个热血沸腾,放声大哭道:“愿随主将出去杀敌!” 这士气,一下子就起来了。卢象升带着这股子劲儿,出城到了钜鹿。这时候再一看,手下的兵士,就只剩下五千人了。巧了,正好碰上清兵杀过来,把这五千人团团围住。
卢象升也不含糊,把队伍左右一分,分成三队,自己亲自带领中军,二话不说,直接朝着清营就冲了过去,那是拼了命地死斗。清兵围了好几圈,可都被卢象升给杀开了。清兵一看,这家伙太猛了,也有点害怕,就慢慢退了回去。卢象升这才收兵扎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