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鲁肃领了周瑜的吩咐,来到船上探望诸葛亮。
诸葛亮把鲁肃请进船舱,两人对坐。
鲁肃说道:
“连日来忙于军务,未能听取先生的教诲。”
诸葛亮答道:
“亮也未曾向都督道贺呢。”
鲁肃问道:
“何喜之有?”
诸葛亮笑着说道:
“公瑾派你来探问我,你以为我不知其中缘由?”
“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庆贺的。”
鲁肃听了,大吃一惊,问道:
“先生怎么知道的?”
诸葛亮说道:
“这条计策只能骗蒋干一次。”
“曹操虽然一时被骗,但他很快就会醒悟过来,只是碍于面子不肯承认罢了。”
“如今蔡瑁、张允二人已死,江东再无后顾之忧,岂不是值得庆贺?”
“我还听说曹操任命毛玠和于禁为水军都督,依我看,这两个人迟早会将曹军的水军葬送。”
鲁肃听后哑口无言,支吾了几句就告辞离开。
临走时,诸葛亮叮嘱道:
“希望子敬不要在公瑾面前提起我已经预知此事的事情。”
“若是被他知道,恐怕会心生嫉妒,又要找机会害我。”
鲁肃答应了便离开,回到周瑜处,如实说了与诸葛亮的谈话。
周瑜听后大惊道:
“此人绝不能留!”
“我决意杀了他!”
鲁肃劝说道:
“若杀了孔明,只会被曹操耻笑。”
周瑜冷笑道:
“我自然有理由让他心服口服地死去,绝无怨言。”
鲁肃问:
“都督打算如何处置?”
周瑜答道:
“子敬不必多问,明日便知。”
次日,周瑜召集众将议事,并邀请诸葛亮前来。
诸葛亮欣然赴会,落座后,周瑜问道:
“如今曹军即将到来,水战在即,该用什么兵器为先?”
诸葛亮答道:
“大江之上,自然以弓箭为先。”
周瑜说道:
“先生所言正合我意。”
“但如今军中缺箭,不知先生是否愿意代为监造十万支箭,以备应敌。”
“这是军务,不容推辞。”
诸葛亮答道:
“既然都督信任,我当竭尽全力。”
“但不知这十万支箭何时要用?”
周瑜说道:
“十天内能否完成?”
诸葛亮摇头道:
“曹军随时可能来攻,若等十日,恐误了大事。”
周瑜问:
“先生估计几日能办妥?”
诸葛亮说道:
“只需三天。”
周瑜一听,忙道:
“军中无戏言。”
诸葛亮正色道:
“怎敢戏弄都督?”
“愿立军令状,三日不成,当受重罚。”
周瑜大喜,命军政司当场取文书签字。
接着周瑜设宴款待诸葛亮,席间说道:
“待军务完成,自当重谢。”
诸葛亮答道:
“今日已无时间,明日即可开工,第三日差五百士兵到江边搬箭即可。”
饮过几杯酒后,诸葛亮告辞而去。
鲁肃见状,不免起疑,问周瑜:
“此人莫非是在虚张声势?”
周瑜冷笑道:
“他是自寻死路,怪不得我。”
“文书当众签了,他就算插翅难逃。”
“况且,我已命工匠故意拖延,所需材料一概不予准备。”
“到时误了期限,他自有罪名可定,岂能申辩?”
随即命鲁肃前去探查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来到诸葛亮处,诸葛亮笑道:
“我早就提醒子敬不要将此事告知公瑾,果然他又要害我了。”
“三天之内,十万支箭如何能造得出来?”
“还需子敬相助一臂之力!”
鲁肃无奈说道:
“这是你自找的,我如何救得了你?”
诸葛亮说道:
“望子敬借我二十艘船,每船配三十士兵,船上搭青布为帷幕,两侧放置千余个稻草人。”
“除此之外,不必再问。”
“到第三日,包你见到十万支箭。”
“只是千万不可让公瑾得知,否则此计必败无疑。”
鲁肃答应借船,但仍不明其意。
回到周瑜处,鲁肃未提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不需箭竹、羽毛、胶漆等材料,自有妙法。
周瑜更加疑惑,冷笑道:
“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复我!”
却说鲁肃私下准备了二十艘轻快的船,每艘船上配备三十多名士兵,并备好布幔和捆扎好的稻草人,一切齐备,等待诸葛亮调用。
第一天却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依然没有行动。
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诸葛亮秘密邀请鲁肃到船上来。
鲁肃问道:
“先生召我来有何事?”
诸葛亮答道:
“特地请子敬与我一起去取箭。”
鲁肃又问:
“去哪里取箭?”
诸葛亮笑而不答,说:
“子敬暂且不要问,去了就知道。”
随后,诸葛亮命人将二十艘船用长绳连接起来,径直向北岸行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