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霸陵山深处,他们就着岩石,用枯树枝和茅草搭起了能遮风避雨的草棚,在山谷中开垦出了一片土地,种上了小麦等作物。白天,他们共同劳动;夜晚,梁鸿就着火边或诵读经书,或赋诗作文,或弹琴自娱。孟光则或缝衣纳鞋,或夫弹妻唱,抒发他们对前代高士的仰慕之情和不为利禄所染的高洁品格。夫妻二人对自西汉初年的四皓以来的高士二十四人都曾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作了由衷的颂词。
霸陵山的山势并不幽深、险峻,更不是无人涉足之地。梁鸿夫妻隐居于此山的生活终于被外人知道了,昔日平静、恬然的日子再也无法保持,经常有人慕名前往寻找他们。有人是去向梁鸿请教经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人是去询问为人处世的哲理;有人则是去请梁鸿出来为官主政;有人更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观看他们的生活情况。为此看来霸陵山已不是梁鸿夫妻生活隐居的世外桃源了。因此,夫妻二人决定从地处人口稠密的关中搬往人烟稀少的关东地区继续隐居。
他们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不禁对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汉有些不满与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歌词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邙山,噫!俯览壮丽的帝王之都,噫!只见宫室连云遮日,噫!看不见百姓的辛劳,噫!漫漫辽辽的宫殿,噫!”
来到吴地,夫妻两人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着书十余篇。
梁鸿已上了年纪,干体力活渐渐力不从心了,皋伯通热情款待他一家,又非常知趣,没盘根问底,梁鸿也就安心在皋家住下了。他晚年利用这段衣食不愁的宝贵时光,潜心着述,成书十余篇。他在写作过程中,为自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不是前代高士的着作不作评定注释;二是不涉及抒发自己志向的内容不写成文字。因此,他的十余篇作品,均是发前人所未发的独具匠心之作品。
就在梁鸿致力于写作的过程中,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使他积劳成疾,卧病在床。临终前,梁鸿对皋伯通说:“我听说前代的高士都是不择生死之地,是随遇而安葬。我死之后,请您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把我弄回故乡去安葬。我既然死在吴地,就把我埋在吴地吧!”
梁鸿死后,皋伯通等人将其安葬在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冢旁,并说:“要离断臂刺庆忌,是一个壮烈之士;梁鸿终身不出仕,是一个清高之士。就让他们二人长相依傍吧!”
葬完,妻子孟光带着孩子回到扶风老家。
梁鸿有一友人,名叫高恢,少年时喜好黄老之学,曾经隐居在华阴山中,与梁鸿互相往来,及梁鸿东游思恢,曾作诗云:“鸟嘤嘤兮友之期,念高子兮仆怀思;想念恢兮爰集兹,嗣终因道远音稀。”
不复相见,高恢亦终身不仕,相继告终。
还有扶风人井大春,单名为丹,少时亦在太学受业,通五经,善谈论,京中人相语云:“五经纷纶井大春。”
建武末年,沛王刘辅等,留居北宫,皆好宾客,遣使者邀请井丹,井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为阴皇后之弟,向五王求钱千万,谓能使井丹应召。
五王即出资相给。阴就却暗嘱吏役,趁井丹不意,把他强劫到府邸,故意用菜饭饷食。井丹推案起立道:“丹以为君侯能供甘旨,故强邀至此,奈何如此薄待呢?”
阴就闻言后,乃改给盛馔,并亲自陪食,食毕就起,左右进辇。井丹从旁微笑道:“夏桀常用人驾车,君侯岂也愿为此么!”
两语甫毕,盈庭失色,就不得已用手挥辇,徒步趋入,井丹亦扬长自去,卒得寿终,这且不消细叙。
且说汉明帝在位十余年,国家方盛,四海承平,只有汴渠历年失修,常患河溢,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为此经常怨声载道。汉明帝刘庄意欲派员修治,刚好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乐浪人氏王景,说此人善能治水,于是汉明帝刘庄召传王景来到宫阙,询问治水方略。
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着,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
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