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更宽阔的一处河滩,第 1 陆战团的两个两栖坦克连也已完成编队,LVT-A1两栖坦克和配套的LVT-4两栖人员运输车(图)们都被涂上了水泥灰与绿色交错的迷彩,蓄势待发。
尤其是那些两栖人员运输车内,更是坐满了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们。
“发动机预热完毕——”
“注意水密情况,准备入水!”
随着指令传下,装甲车辆们一辆接一辆地驶下缓坡,溅起大片水花,像头铁甲巨兽般滑入柔佛海峡。
在履带上的划水装置的驱动下,这些铁家伙们在晨雾与硝烟中开始向着对岸缓缓推进。
这场战役的主力,则是第 11 机械化旅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们。
为了让这些30多吨的大家伙们能够迅速通过海峡,第 702 机械化野战工兵营的工兵们不得不冒着枪林弹雨,开始架设浮桥。
好在大量的桥梁构件早已储备完毕,再加上有机械化设备的帮助,更是如虎添翼。
对岸的守军自然也知道‘攻敌必救’的原则,隐藏起来的重炮们立刻开火,试图压制架设浮桥的工兵。
然而,鬼子手里那残存的十几门重炮根本不是安民军堪称豪华的炮兵火力的对手。
观察到浮桥架设受阻的齐泉立刻下令调集部分火炮执行反炮兵作战。
仅仅不到半小时的炮战后,鬼子部署在北岸的炮火就哑火了。
很快,十几辆M4谢尔曼就排成一排,依次从新架设好的浮桥上轰鸣前进。
这座凝结了工兵们心血的浮桥宽阔且结实,由预制钢构件和重型橡胶浮筒构成,像一条钢铁蛇横跨海峡,一次能够承受3辆谢尔曼共同驶过。(二战白鹰的钢构件浮桥差不多能过一辆百吨王)
在它旁边则还有一条用冲锋舟和木板搭成的简便浮桥,用于供步兵使用。
坦克驾驶员们全神贯注,手中握紧操纵杆,脑袋探出车体,眼睛一刻不敢离开路面,生怕把坦克开的偏离路线,翻下河里去。
浮桥微微颠簸,每压上一辆战车,都仿佛是对人类工程极限的挑战。
好在一切顺利,先锋连的12辆谢尔曼都顺利通过了浮桥。
在一辆谢尔曼内,一名年轻的排长看了眼胸前挂着的怀表。
出身南侨机工队的他在加入安民军后,经过一年多的血与火的锻炼,如今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坦克车长了,他在无线电内大声下令:
“兄弟们,为了家乡父老,冲啊!碾碎这帮小鬼子!”
鬼子占领狮城后,推行倭化教育,试图断根。
还发行‘香蕉钱’(票面上有香蕉树的纸币,实际上没有任何信用,很快就大规模贬值),掠夺当地华人财富,逼的当地市民不得不吃木薯粉、红薯粉等廉价食物果腹。
可谓是民不聊生。
因此安民军中不少出身本地的官兵们心里早就憋着一口气了。
天空中,迎着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无数战机正从西北方呼啸而来,它们挂着炸弹和火箭弹,将用凶猛的轰炸窒息鬼子的防御。
后方,战地医院更是早已展开,无数护士医生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从死神手中抢夺回战士们的生命。
为了保护他们,齐泉特意留下了第 3 师的一整个步兵营,严防有小股鬼子或伪军前来搞破坏。
总攻,就这样毫不留情地展开。
每一秒钟,都有火炮怒吼,每一寸前沿,都有士兵向前扑进。战术、速度、火力、勇气,全都在这一刻汇聚成钢铁洪流。
-----
0724时,安民军陆战第 1 团某两栖坦克排已经顺利完成渡海任务,四辆LVT-1型两栖坦克陆续驶上星洲岛北岸,正在沿着旧日约翰人遗留下来的铁路支线向南推进。
钢履碾压过铁轨与碎石,传来震耳轰鸣,热浪蒸腾在坦克周围,远处就是成片的椰林和遥遥传来的枪炮声。
手头兵力不足的土肥圆无法沿着海峡处处设防,只能重点防御铁路桥和几处适合搭建浮桥的河岸。
因此这个两栖坦克排和伴随的一个连步兵们目前并未遭遇任何战斗。
“这里是0700,呼叫全排。”无线电里传来排长沉稳的声音,“我们的任务下来了——协助友军步兵进攻西边的克兰芝水坝,以及更南端的三号电台广播站。收到请回复。”
作为最早一批成功过河的装甲力量,第1团派出的两个装甲连虽然装备的是装甲较薄、火力相对不足的LVT-1型轻型两栖坦克,却要承担最为关键、也是最危险的先锋突击任务。
战局之初,必须以最快速度拿下西北水系与通信节点,才能为后续大兵团主攻打开缺口。
团长童俣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但他也清楚,有时候战争就是拼速度、赌胆略。
兵贵神速嘛。
“0702收到,我车将紧跟0701行进。”
编号0702的坦克中,车长李志强按下无线电送话键,沉声回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