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夏国平叛,旗帜一打,近卫军收拾起已经筋疲力尽的任得敬大军不要太容易。
任得敬懵了。
不由得破口大骂,“李彦仙无耻!无视你我约定!”
近卫军第一师师长徐武,闲庭信步骑兵出战阵前,他笑呵呵回应道,“反国叛贼,从你跳反大宋,裹持数万大宋百姓投夏那一刻,你可曾想过今日之结局!”
“我家大王已经非常仁义将你狗命留到现在!”徐武轻蔑看着这个曾经的大宋知西安州,这个叛国造成西安州数万无辜百姓被杀的宋国叛徒。
“哼,背信弃义,晋王也不外如是!”
“晋王,你今日杀我,你会后悔的!”
“有我在,夏国分裂,有夏国,有楚国,对大宋不好吗?”
“对晋王不好吗?”
--
随着周遭的护卫越杀越少,到最后,任得敬几乎是跪下来,请求晋王李彦仙不要杀他。
“任得敬,这些,你,还是下到黄泉再说吧!”徐武也不再拖延,提刀横劈,直接将任得敬断为两截。
宋国叛臣,夏国叛贼,任得敬,于建炎二年7月30日,死于宋军为西夏的“拨乱反正”。
李彦仙,这时,已经通过使者,和曹贵妃、小太子李仁孝以及留在兴庆府的夏国大臣们扯上关系了。
说是夏国大臣,实际上他们也就是夏国各部族的权贵头领。
他们不是很在乎夏国国家,部分人利益甚至与曹贵妃、小太子贴合,他们心里也乐于看到李乾顺战死南疆。
换老板不重要,最重要换老板,自己的那一份不丢就可以了。
至于太子和曹贵妃那边嘛,也好说。
毕竟李仁孝的太子之位都是捡来的。
前太子李仁爱因为忧心外公、大辽末代皇帝耶律延禧被俘虏、辽国灭亡,而身为大辽藩属的夏国却向金国称臣背弃辽国。
夏帝李乾顺丝毫不顾母亲故国的行为,让李仁爱伤心不已,一直耿耿于怀数月,最后忧愤而死。
同月,当时的皇后耶律南仙也绝食而亡。
夏帝李乾顺这时已经开始热恋宋国降将任得敬献上的17岁女儿了。
不久还将她女儿封为了皇后。
李仁孝的太子之位,在晋王李察哥和嵬名安惠的共同争取下,处在恋爱脑时刻的李乾顺终于是将李仁孝封为太子。
这既是李乾顺顺承夏国两大权臣的意思,也是他为平衡和任得敬国相势力做出的让步。
要知道,任得敬大肆贿赂晋王等人,抢了原本属于嵬名安惠的国相位置。
对于帝王来说,任得敬每进一步掌控皇城,下面都应该多一个人反对他。
李乾顺这招权术制衡不得不说玩得很溜。
但前提是皇权得非常强大。
只要皇帝军权在,皇权在,下面这些马仔打崩头也没事,正好掌控双方。
李乾顺没有想到的是,李彦仙偏师,绕道大漠,从兴庆府北面杀了来。
这样就将他留在兴庆府相互制衡的双方一网打尽了。
宋军直接完全掌控兴庆府。
将反抗的夏人以及任得敬叛逆余党全部斩杀。
7月末的兴庆府透着一股血腥,堪称人间炼狱。
交战完毕,便是夏帝新帝登基事宜。
毕竟人孤儿寡母,还在等着。
不管曹贵妃还是西夏的留守兴庆府的大臣们,如何不愿意,他们此刻也只得乖乖将李彦仙作为“护国大将军”迎着。
他们自然也不清楚宋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城内国相叛军以及城外夏国精锐的覆灭告诉他们,眼前这股宋军很强,得低头好心伺候着。
李彦仙宛如李仁孝的救世之星,让今日打扮端庄隆重的曹贵妃也不由看呆了。
她虽然没有朝政经验,但是他知道,眼前这位“好心”的护国大将军,远没有到“无私奉献”的地步。
李显忠,做为宋军便宜代表,便也适时提出了李彦仙大军到夏人这里的诉求。
李乾顺的小太子李仁孝,今年也才4岁,非常好掌控,是继任夏帝的最佳人选。
至于亲金派代表,信王嵬名安惠,以及夏人拥皇派舒王李仁礼(也名嵬名仁礼),亲宋派代表夏国亲宋派代表,晋王李察哥则在李彦仙新的夏国平衡天平中摇摆。
“外臣李显忠,见过曹妃娘娘。”让大宋武将军充当外交使者,李显忠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军队实力就在这里,这会儿李显忠比之于在延安时投降金人可以说扬眉吐气。
“起来吧。”曹贵妃没有临朝经验,不知道该用什么语气或礼仪和李显忠说话。
李显忠正色道,“夏帝李乾顺,无故兴师,先弃辽国,再背盟大宋,仅为一己之私利,南侵我大宋北疆千里国土。”
“今,我大宋天子委派晋王率5万陕州兵马西出大漠,陈兵尔等都城,是何缘由,今日,你等都应给个满意答复。如若不然,大军即到,立马将尔等化为斋粉!”
李显忠的话语透着一股嚣张和威胁,然而夏人这里一时之间竟没有人敢反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