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带着一腔豪情处理朝政。
他这一声令下,底下的臣子就会去执行。
整个大武按照他的意志开始运转。
明帝很快沉浸其中。
从始至终,国师都不曾给他使绊子,任由这位帝王发挥。
只是——
明帝在今日之前,从未有过执政的经验。
他的一切认知,全部来自旁人的言语,难免就与现实脱节。
这就好比,有人说皇帝之下还有人在挨饿。
明帝金口玉言,立刻说要大武境内的百姓全部吃上肉,底下的人一丝不苟执行他的命令。
于是,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肉,就有更多的人挨饿。
那些人的不满再次传到明帝面前。
明帝勃然大怒,降罪底下人,并且下令分肉。
由此,来自民间的不满减少了。
但是臣子们心寒了。
他们全心全意执行皇帝的命令,最终的结果在他们眼里成了卸磨杀驴。
好人明帝做,黑锅大臣背。
可是站在明帝的视角。
他靠着自身的英明指挥,让百姓吃到了更多的肉,由此收获的美名,那都是他个人的成果。
至于那些受罚的臣子,办事不力就再换一群。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
明帝能明显感觉到,底下的朝臣开始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了。
他勃然大怒,撤换了臣子,转而从民间挑人。
那些百姓受了他的恩德,想来绝对不会背叛自己。
但事实证明!
空有热心,而没有能力,这本身更是遗害无穷。
一时间,大武境内响起了不少要让明帝退位的呼声。
他们实在无法容忍这样一个庸才了。
明帝勃然大怒。
他何时受过这样的委屈!
明帝当即就要下令镇压,这个节骨眼上有朝臣提出请国师出面。
明帝最终答应了。
于是,国师再次回到朝堂,安排官员,弥合矛盾。
短时间之内,滔天的民怨全部都被化解。
明帝也从“昏君”变成了“知人善任”的典型。
这前后的巨大反差,一度让明帝有种怀疑人生的感觉。
不过,他也意识到了。
国师在治国理政的本事上确实高过自己一筹。
但他仍不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
否则,自己冒着风险背叛丞相,跑来西武的意义在哪?
这个节骨眼上。
国师主动退了一步,表示他的使命完成,又将重新退居幕后。
明帝很满意他的态度。
但是,这次的失败也让明帝吸取了教训。
他需要留着国师来帮助自己决策。
同时,此举也有意挽回他先前失去的形象。
于是明帝一纸令下,国师就重新回到了辅政的位置上。
接下来关于大武境内的各种决策。
明帝自己想不明白的地方,就会与国师一同商量,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他被说服。
这让明帝潜意识里,对国师生出了一种认同感。
不过,作为帝王的骄傲,让他不愿意直面这个现实。
明帝更倾向于。
这是自己脑海中早就有的想法,只是经由国师之口说出来罢了。
要不然,底下人为何只歌颂他的功德而不提国师呢?
晋帝一直关注着大武的内情。
他得知了明帝主政之后做的一系列傻事,原本有些郁闷的心情瞬间得到了慰藉。
这种蠢货,果然还是被自己保护得太好了。
光他自己知道还不够。
晋帝又命人大肆替明帝宣传,成功让这位昔日的帝王在大晋之内名声扫地。
何不食肉糜?
这五个字成了对明帝的评价。
至于国师事后的拨乱反正。
晋帝作为他多年的老对手,自然清楚对方的路数。
明帝今日的犯蠢,肯定少不得国师推波助澜。
只是,二人的能力根本不是一个段位的。
明帝这种,便是被人卖了都得帮着数钱,好不容易拿到手的权力,他亲手又送了回去。
即便那些所谓的“美名”又回到了他的身上。
但以晋帝对国师的了解。
他愿意让明帝占便宜,只可能是挖好了更大的坑给他。
只怕,这家伙收获一点美名的代价,是将来收获了更多的恶名。
晋帝冷眼旁观。
再没有什么,比亲眼看着背叛者自食恶果更让人觉得痛快的了。
……
五年之后。
大武境内的儒生,开始向百姓推行儒门的释义。
那就是约束个人欲望,禁止骄奢淫逸。
所有人都要以古代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消息传出,又是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动荡,尤其是那些本来生活条件很好的人,这下得被迫吃苦了。
他们一打听,发现这道命令来自那位沽名钓誉的皇帝陛下!
本意是贯彻落实“忠君爱国”。
那就没得跑了!
大武百姓亲眼见识过“明帝”和“国师”的治国水平。
相较于国师,明帝可以说是昏招频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