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再次跪下,诚恳道:“请丞相另置官署。”】
【诸葛亮道:“我肯七擒七纵,可见我信任大王。”】
【“又何必另置他人。”】
【“只望大王不负圣上重托,百姓之望。”】
——“刘禅:?我什么时候托了?”
——“孟获:低声些,难道光彩吗?”
——“亮:有你这厚脸皮在,足够了。”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孟获感激地接回表册,转身对众人道:“孟获当倾心竭力,治理南中。”】
【“否则,天地不容!”】
【众蛮王和南中百姓欢呼雀跃。】
【蛮王和百姓们,举起双手,跳起来欢呼。】
【“吼!”】
【“吼!”】
【“吼!”】
【蛮鼓敲响,蛮乐吹响,现场气氛热烈非常。】
【南中人民载歌载舞,庆贺归入华夏版图。】
——“南中百姓:天地不容!天地不容!天地不容!天地不容!”
——“你从丹东来,换我一身雪白,想吃广东菜。”
——“丞相:我这走程序呢,你怎么就收了??还有一次!”
——“孟获和子龙一样,都是七进七出的人物。”
——“萌货:我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
——“孟获能吹一辈子‘想当年,老子在蜀阵中杀的个七进七出’,子龙??”
【收服南中之后,诸葛亮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教给了当地少民。】
【傣族、侗族学会了种茶。】
【傈僳族学会了纺织。】
【佤族学会了种植水稻、建房子,佤族的房顶,都是按照诸葛亮的帽子做的。】
【在诸葛亮死后,南方不少百姓头戴白巾,世代为诸葛丞相吊孝。】
【……】
【西南各族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之情,流传至今。】
【佤族为了感恩,更是与诸葛亮定下了“为诸葛阿公誓死守护南大门”的约定。】
——“56个民族,56支花。”
——“苏辰的书里这么讲究民族团结,之前居然还有人说苏辰写的内容政治不正确。”
——“得,这都是诸葛亮的功劳了呗?”
——“什么约定,我怎么没听说过?”
——“苏辰可真会联想啊,西南少民戴白头巾的习俗,也能扯到诸葛亮身上。”
——“我没见过比这更扯的了。”
直播间的观众虽然看不懂,但有人能看懂。
顾长庚颤抖着手,激动得眼角含泪,嘴里喃喃道:“原来是这样,原来是这样!”
“说得通,一切都说得通了!”
“撒呗宁,给我个镜头。”
撒呗宁一脸懵逼地,调度直播镜头给顾长庚。
顾长庚打电话,让大理州档案馆将《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传真过来。
所有观众,都不明白顾佬这是在做什么。
顾长庚收到《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让撒呗宁投影到了大屏幕上。
看到这份历史文书,观众们议论纷纷。
——“这啥呀。”
——“1934年的文书,跟苏辰写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吗?这和三国相差1700多年呢。”
——“这……应该没什么联系吧。”
——“看不懂,顾佬放这玩意儿干啥?”
顾长庚骄傲地着直播镜头说道:“1934年,英军入侵云喃。”
“以班洪亡为首的十七个佤族部落,以诸葛阿公的名义,共同发布了《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
“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
“誓洒热血,不做英殖之奴。”
“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
“佤族人民奋起反抗,击退英军,保全了华夏领土。”
顾长庚看向大屏幕上那份文献:“当我了解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一直很好奇。”
“《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中,所说的诸葛阿公是谁。”
“所有的历史文献都无从考究。”
“我去过云喃寻访过当地佤族老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这个诸葛阿公到底是谁。”
“他们只知道,是诸葛阿公教会了他们种植、纺织、种茶、建房……”
“对于诸葛阿公的敬重,是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
“至于诸葛阿公具体是哪个朝代的人物,佤族人民一概不知。”
“今天,从苏辰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如果诸葛阿公就是诸葛亮,那佤族人民奋起反抗英军这段历史,就是信守着与诸葛亮一千七百年前的约定。”
“这件事,实在让我动容。”
撒呗宁愣愣地看着大屏幕上的《卡瓦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
通告书是真实的,佤族人民抗战的历史是真实的,佤族人民敬重诸葛阿公也是真实的。
现在唯一不能确定的,就是诸葛亮到底是不是诸葛阿公。
虽然苏辰的故事,完全自洽了这段往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