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原王氏,乃华夏汉唐时期的着名大家氏族,本源自古姓姬,后分为太原郡祁县(今山西晋中市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王氏两支(早期史书并未记载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有同宗血缘关系,后世的族谱合二为一)。
太原郡是太原王氏的郡望,汉代后又称并州,故两者通用。太原王氏族人多自称太原郡(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亦或是太原郡(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人。
太原王氏因本出自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长于姬水,故又曰姓姬,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
黄帝传元嚣,骄极,帝喾,帝喾的元妃姜嫄生了弃,举为农师官,世官后稷。其曾孙公刘壮大祖业,立国于豳,后裔古公亶父迁于岐山,改国号为周,后来周文王修德,威甲天下,武王克商建立周朝。
周武王传二十三世至周灵王,其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后因直谏灵王“壅堵治水”触怒灵王,被废为庶人,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有不知其最后所终之说)
太子姬晋的儿子宗敬后来入仕为周敬王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避居到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故姬晋为王氏受姓之祖,宗敬为王氏得姓之祖。
九世错公仕魏为大将军,因乱隐耕太原,太原王氏之称始此。十六世翦公仕秦,为秦始皇首将,与其子王贲灭六国中四国,威震天下,其孙王离败于巨鹿,自杀殉国。
王离长子王元迁山东琅琊山,为琅琊王氏始祖。其后霸公不受宰相,隐居太原府阳曲县,至太原王氏天下皆知。
与大多数王姓士族一样,太原王氏将先祖追溯至周灵王太子姬晋,(然而有学者认为,其真正有史可考的始祖,最多追溯至汉代)太原郡祁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司徒王允,在魏晋以后不显,后世多为冒认。
太原郡晋阳县王氏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的王柔、王泽兄弟,魏晋时期十分显赫,东晋末年王慧龙入仕北魏,魏孝文帝分定姓族,王慧龙的孙子王琼被确立为四姓之一。
隋朝时出“文中子”王通,一代大儒,其后世代簪缨(zān yīng,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名士辈出,人称“山阴道上花千树,王氏风流满史书”。唐朝时成为“山东士族”的七姓十家之一。
太原王氏发迹于东汉末年,逐渐发展壮大。两晋时期,太原王氏迎来了辉煌时刻,出了多位在政治舞台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西晋有王济等,东晋更是人才辈出,如王述、王恭、王坦之等。这一时期,太原王氏出了十一位宰相、三位皇后。三位皇后分别是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王穆之,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皇后王简姬以及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王法慧。
在南北朝时期,太原王氏几经沉浮。东晋末年,晋阳王氏遭到刘裕集团的打击,在南朝一度沉沦,但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晋阳王氏主要是逃亡北魏的王慧龙一支,王慧龙的孙子王琼生有四个儿子,号晋阳王氏四房,以第一房最为显赫。
到了隋唐时期,太原王氏依然具有较高的地位。唐太宗制定氏族制的时候将太原王氏定为天下五大姓之一,故有“天下第一王”之称。
长期在政治上拥有重要影响力,家族成员世代为官,通过互相举荐、联姻等方式巩固家族的政治地位。比如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得士族在选官上具有极大优势,太原王氏借此制度得以让家族成员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太原王氏,注重文化教育,家学渊源深厚。家族中涌现出不少文学家、思想家等文化名人,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太原王氏族人的身影。
太原王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通过经营庄园等方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家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东汉末年时期大臣王允,出身太原郡祁县王氏。世代官宦,举孝廉出身。他曾出任豫州刺史,勤政爱民,后参与密谋刺杀董卓,联合吕布共同执政,但因日益骄傲自满,最终在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攻破长安时兵败身死;
东汉时期官员王柔,晋阳县人,受到同郡人郭林宗赏识,后任护匈奴中郎将;
东汉中郎将王柔的弟弟王泽,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官至代郡太守,其子王昶是三国时期魏国司空、征南大将军。
王昶,曹魏司空、京陵穆侯(出自晋阳王氏);王凌:曹魏太尉、南乡侯(出自祁县王氏);王济:西晋侍中、骠骑将军,娶了西晋武帝司马炎之女常山公主;王浑:西晋司徒、京陵元公(出自晋阳王氏);王浚:西晋司空、博陵公(出自晋阳王氏); 王氏:西晋司徒王浑之女,“古代四大美男”中卫玠的母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