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知,董太后和她的家族,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的心头大患,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给自己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因此,她决定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彻底铲除这一隐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何灵思精心策划着每一步行动,等待着最佳的时机到来。
何灵思临朝听政之后,宫廷内部的权力纷争,愈发激烈。董太后的侄子,身为骠骑将军的董重,与手握重权的何进,他们之间的权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董太后每次心怀壮志,想要参与并干涉政事之时,何灵思总会毫不犹豫地加以禁止和阻拦。何氏深知,董太后的介入,可能会威胁到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权力体系,故而坚决不让董太后有丝毫可乘之机。
董太后眼见自己的意愿,屡屡受挫,心中的忿恨如同烈火般燃烧。她怒不可遏地责骂道:“你现在如此强横跋扈,难道是依仗着你哥哥的权势吗?应当敕令骠骑将军董重,斩断何进的头拿来。”董太后的这番话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她试图以强硬的态度,来维护自己和家族的权威。
而何太后在听到董太后这番,充满敌意和威胁的话语之后,内心惶恐不安。她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立刻将此事告知了何进。
董太后与何太后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争斗,更是背后家族势力的较量。何灵思临朝听政,代表着何家势力的崛起。
而董太后试图干预政事,则是董家不甘示弱的表现。这种激烈的权力冲突,使得宫廷内部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每一个人都在这风暴的旋涡中挣扎,试图寻找出路,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何进与三公,连同其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人,经过深思熟虑和详细商讨之后,共同郑重地上奏道:“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一干人等,暗中勾结州郡的各方势力。他们狼狈为奸,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垄断了各地的珍稀珍宝以及巨额财货,并将这所有的财富全部源源不断地送进永乐宫。
要知道,根据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藩王之后是不得长久留住京城的。而且,在舆车服饰方面,向来有着明确且严格的规章可循。在饮食方面,也有着既定的品级可以依循。基于以上种种,恳请将董太后的宫室,迁回她本来所属的封国去。”
何氏在听完这一番言辞恳切的上奏之后,经过一番权衡与思量,最终以皇帝刘辩的名义,表示同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宫廷制度来看,何进等人的这一上奏,既是对宫廷规矩和传统惯例的维护,也是对董太后势力扩张的一种遏制。
而何氏以皇帝名义,做出的同意决定,无疑是在这场权力博弈中,表明了立场,进一步推动了局势的发展。
这一决策的背后,反映出宫廷内部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纠葛和激烈斗争,也预示着未来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动荡和难以预测。
何进下定决心之后,毫不犹豫地调遣大批兵力,将骠骑将军董重的府第,团团包围。那森严的阵势,犹如铁桶一般,让董重府内的人插翅难逃。随后,士兵们冲进府中,迅速拘捕了董重。
董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顿时陷入了绝境。他失去了官职,曾经的荣耀与权势,瞬间烟消云散。在这巨大的打击和绝望之下,董重最终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董太后眼见侄子董重,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虑和恐惧。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她的精神濒临崩溃。最终,董太后或是因为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压力而突然暴崩,也有传言说,她是被何灵思逼令自杀。
此事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纷纷对此议论纷纷。他们大多将矛头指向了何灵思,认为是何灵思的所作所为,导致了这一系列的悲剧。在百姓们的眼中,何灵思的手段过于狠辣和决绝,不顾及亲情与道义,只为了争夺权力而不择手段。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仅是宫廷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更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心的惶惶。权力的争斗往往残酷无情,而身处其中的人们,无论是高高在上的权贵,还是普通的百姓,都难以逃脱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董太后和董重的结局,令人唏嘘,而何氏也因为这些行为,在民间背负了恶名,使得社会的不满和怨愤进一步加剧。
随着董太后一族,被何进彻底清算,整个皇宫内部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显赫一时的董太后家族,如今已成为历史的尘埃,而何家则凭借着何进的权势崛起,成为宫廷中的新贵。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刻,何灵思以其独特的地位,成为了这场权力游戏的主角。
作为临朝称制的太后,何灵思拥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无上的荣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她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这份权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