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的身份和地位,却具有独特的优势,完全可以取代奕?,在朝廷中的位置。奕譞作为光绪皇帝的生父,与皇室的关系更为紧密。这使得慈禧太后认为,他更容易被掌控和操纵,从而成为了慈禧太后,维护自身权力的理想人选。
具备了一系列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后,慈禧就开始耐心地等待,她深知,要想成功发动一场政变,必须要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和绝佳的机会。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酝酿。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就在慈禧默默等待的时候,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悄然降临。这个机会让她看到了希望,也让她坚信自己的计划即将实现。
慈禧的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她知道,这次机会将成为她改变命运的关键。她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争夺之中。
公元 1883 年,法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扩张野心,对越南地区,展开了肆无忌惮的侵略。这种侵略行径,不仅给越南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间接引发了清王朝和法国之间的激烈摩擦。
在 1883 年到 1885 年,这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清朝和法国之间,烽火连天,爆发了多次惊心动魄的战争。双方在战场上你来我往,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法国虽然在军事装备,战术理念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其面对的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顽强抵抗意志的清王朝,因而难以取得全胜。
在这次摩擦的初始阶段,以奕?为首的军机大臣,基于对当时国内局势和国际形势的综合考量,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他们认为,清朝内部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的困境,政治体制的僵化等,大规模战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国内的矛盾和危机。
而且,从国际形势来看,其他列强也在虎视眈眈,一旦清朝陷入与法国的长期大规模战争,可能会给其他列强以可乘之机。因此,他们希望继续用谈判的方式,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利益。
例如,当时清朝的财政状况,已经相当紧张,无法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开支。同时,国内的社会矛盾也较为尖锐,若战争规模扩大,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而在国际上,英国、俄国等列强,也在密切关注着这场冲突,试图从中谋取自身的利益。这些因素,都使得奕?等军机大臣,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恰巧此时,在越南前线的清军,遭遇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全面溃败。这一溃败的局面,惨不忍睹,清军士气低落,丢盔弃甲,阵地失守,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损失。
战争的失败,向来总要有人承担责任,成为众矢之的。而善于权谋的慈禧,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可乘之机,果断联合那些忠心耿耿效忠于自己的朝臣。他们纷纷上疏弹劾,将矛头直指以奕?为首的军机处几位领班大臣。
慈禧就坡下驴,巧妙地联合醇亲王奕譞,给奕?等人扣上了“委靡因循”的罪名。这一罪名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深意。
直白地说,意思就是,前线军队之所以遭受大败,是因为战斗意志极度消沉。而导致这种意志消沉的根本原因,就是奕?等军机处大臣的厌战情绪,以及不作为的态度。
慈禧以此为借口,毫不留情地让奕?为首的几个军机大臣,一个不留,全部被革职罢黜,卷铺盖走人。随后,她迅速安排自己的心腹,组成了军机处的新班子。这些心腹唯慈禧之命是从,使得慈禧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控朝政大权。
慈禧这次改组军机处的政变,手段高明且影响深远。由于这次政变发生在甲申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称之为“甲申易枢”。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也对后续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甲申易枢”标志着清朝统治阶层内部权力斗争的进一步激化。
国家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而统治阶层内部却为了权力相互倾轧,这无疑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手腕上的老辣与果断,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打破原有的政治平衡,重新洗牌。
甲申易枢的这场政变,实乃慈禧在辛酉政变之后,再度发起的又一次旨在掌控权力分配的重大政变。辛酉政变中,慈禧初露锋芒,成功登上政治舞台。而此次甲申易枢的政变,更是她巩固自身权力,排除异己的关键之举。
这次政变,使得恭亲王奕?这位自辛酉政变以来,一直身处清王朝权力核心圈的重要人物,首次被边缘化,无奈地离开了权力的中枢。
这一打击,对于曾经意气风发,雄心勃勃的奕?而言,无疑是沉重的。它不仅剥夺了奕?手中的权力,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了他巨大的冲击,基本磨光了他的锐气。
尽管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王朝的局势愈发危急,朝廷迫于无奈再次启用了奕?。然而,那时的他,历经岁月的消磨和政治的风雨,已然暮气沉沉。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