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担忧。他们认为载湉年纪太小,无法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而且,醇亲王奕譞一家,与慈禧太后关系密切,这可能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在慈禧手中。然而,慈禧太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迅速安排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她对朝政的掌控。
新皇帝即位后,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掌握着实际的权力。而年幼的光绪皇帝,则需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和培养,以适应未来的统治角色。同时,宫廷中的政治斗争也日益激烈,各方势力都在争夺权力和影响力。
值得一说的是,慈禧挑选载湉作为新皇帝,这绝非是一个仓促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番极为审慎的深思熟虑。
首先,醇亲王奕譞乃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他既是咸丰皇帝的亲弟弟,也是同治皇帝的叔叔。如此特殊的身份背景,使得由他的儿子载湉,继位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自然,在辈分上继位的光绪皇帝,是同治皇帝的弟弟辈。
从传统的皇位继承规制来看,将载湉先过继给咸丰皇帝,然后再接替同治皇帝的皇位,这完全符合兄终弟及的规制。这种规制在古代封建王朝的皇位传承中,并非罕见,有着一定的历史依据和传统遵循。
例如,在过往的某些朝代,当皇帝无子或出现特殊情况时,兄终弟及的方式被采用以确保皇位的顺利传承,维持王朝的稳定和延续。
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继承方式也更容易被朝廷大臣和民众所接受,减少了因皇位继承问题可能引发的动荡和纷争。
慈禧选择载湉,或许也是看中了醇亲王奕譞家族的势力,相对易于掌控,能够为她继续把控朝政创造有利条件。慈禧此次挑选载湉作为新皇帝的举动,无疑也是清朝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对后续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载湉的生母,乃是慈禧的亲妹妹。如此一来,载湉又无疑算是慈禧的娘家外甥。从血亲关系的角度来讲,载湉和同治皇帝的血缘关系,确实是最为接近的。
其次,此时的载湉年仅 4 岁。要知道,这个年龄比起同治皇帝继位时,还要更小。皇帝如此年幼,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执政能力和经验,这就为慈禧继续把控皇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就拿历史上的情况来说,年幼的皇帝往往需要依靠年长且有权威的人物,来辅助理政,而慈禧正好借此机会,得以长期掌控朝政。
最后,载湉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其个人能力相较而言比较一般,远不及他的哥哥奕?那般出众。并且,醇亲王奕譞性格较为温顺,对慈禧的旨意向来比较听话,几乎是言听计从。
正因如此,慈禧认为醇亲王奕譞,比较容易把控,由他的儿子载湉继位,发生夺权政变的概率极小。这使得慈禧能够更加安心地维持自己,在朝堂上的绝对权威,继续推行她的政治意图,而不用担心受到来自内部的强烈反抗和挑战。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来看,慈禧挑选载湉作为新皇帝,是经过了精心算计和权衡的,旨在最大程度地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确保清朝的政治局势,始终处于她的掌控之中。
主要基于以上几点,慈禧展现出了她果断决绝的一面,当机立断地做出了决定。在那场至关重要的碰头会上,慈禧根本不是以平等讨论的形式,来共同商议继位人的人选,基本上就是在单方面,直接宣告自己的决定。
她看似摆出了开会讨论的架势,然而,这不过是她用来堵住悠悠众口的手段罢了。要知道,众人在这场所谓的讨论中,几乎没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一切都在慈禧的掌控之中。
这一系列看似顺理成章,实则精心的布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是慈禧早就已经谋划布局好的了。只是这精心谋划的具体时间节点,我们不得而知,不知道是在同治帝刚刚卧床之时,还是在其病情日益沉重,生命垂危之际。
但不论如何,随着同治皇帝的离世,光绪皇帝的登台,清朝的政治舞台,再次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慈禧在短暂阔别垂帘听政两年之后,又再次回到了那象征着权力的垂帘之后。
慈禧的这一谋划,体现了她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执着。在封建王朝的权力斗争中,这样的手段屡见不鲜。尽管慈禧试图以形式上的讨论,来掩盖其独断专行,但民间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从未停歇,人们对她的做法,充满了质疑和不满。
经过同治时期,那初次垂帘的淬炼,如今开启垂帘听政 2.0 时期的慈禧,面对朝堂上的种种事务和权力的运作,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处理起来,可谓是驾轻就熟。
此时,已然年满 40 岁的她,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政治风云的磨砺,变得更加的老练。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初涉权力核心,尚有几分青涩和犹豫的女子。
在过去的同治时期,慈禧在垂帘听政的过程中,遭遇了无数的挑战和阻碍,也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她学会了如何巧妙地平衡各方势力,如何运用权谋手段打压异己,扶植亲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