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开始了。
虽然万历七年的正月,因为李文贵的事情,险些引发一场权贵与百姓的阶级冲突,甚至,包括朱翊钧都害怕,海瑞振臂一呼,来了一场自下而上的革新……
尘埃落定之后,朝廷的一切都步入了正轨。
禁军三营完成了。
在朱翊钧的综合考察下,他启用了年轻的陈闻礼担任禁军三营的副将,许靖忠,汤震,宋懋勋担各营参将,除此之外,由东厂提督陈矩担任做营监军。
两万三千人的编制。
至于禁军三营的总兵官,朱翊钧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陈闻礼这些人太年轻了。
而三大营的那些够资格的,又太老成了,让他们过来担任总兵官,禁军三营就立马成了换壳的京师三大营了,朱翊钧这一套就白忙活了。
朱翊钧召见了胡宗宪。
想让他为自己举荐一人。
乾清宫中,胡宗宪深思熟虑之下,给朱翊钧推荐了戚继光身边的陈大成……
当然,此时的大明朝边军中,有很多练兵颇有手段的将才,胡宗宪推荐陈大成,是因为他跟戚继光关系亲密。
在胡宗宪看来,一个兵部尚书,最好还是由当将军的人来做 ,左右侍郎配两个文官即可,这个想法,他已经跟皇帝谈过,而天子对此,并没有否决……
所以,此时禁军三大营的总兵官,用了戚继光手下的将领,一来,禁军前往蓟镇调拨练兵方便,二来,有朝一日,戚继光万一入朝为官,也好有个仰仗。
对于胡宗宪的这点私心,朱翊钧是清楚的。
“这个陈大成,有何亮眼之处。”
“他练兵独到,也会治军,曾在浙江治军之时,民困兵乏之际,建议领兵屯操,每年春汛四月,照旧给粮出守,六月减粮回县,逢五赴操,遇警听调,其议奏准……于是各兵之食,量行裁减,年省银近万两,减派山荡税额之半……手下士卒勇猛,是蓟门诸多军队中,最骁勇善战的一支。”
朱翊钧听完了胡宗宪的话后,脑海中也细细的想着,自己对这个陈大成的印象,好像只有一个抗倭英雄的称号。
胡宗宪看着朱翊钧沉思,赶忙继续将陈大成的情况禀告。
他的年龄,籍贯,家庭情况,工作经历,尽数道来,想来,胡宗宪也是做好了准备。
实际上,对于总兵官的人选,胡宗宪早就觉得陈大成可以,但既是禁军,一切的主导权在陛下,皇帝不问,他自是不会提。
而朱翊钧在听完胡宗宪的话后,也有些被打动了。
他当着胡宗宪的面前,交代冯保拟旨,急调还在蓟门一线驻守的陈大成归京赴任。
陈大成浙江义乌倍磊人。
嘉靖十七年生人,嘉靖三十七年纠集族众,杀逐来本乡八宝山 开矿者,由是以勇悍知名。
时倭寇侵扰浙江沿海,势甚猖獗。
浙江参将戚继光镇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到义乌募兵,大成率族人应募,训练后防守台州。
嘉靖四十年四月,倭寇进犯台州花街、白水洋等处,陈大成率军迎敌,皆获胜利。
随后随戚继光驰援福建克复城濠,所部先后取得十二次大捷,倭寇悉平。
因战功显着,授台州卫指挥佥事,继升浙江管理中军都司。
而在隆庆二年,陈大成也随着戚继光到了蓟门,担任参将职务。
此时四十多岁的陈大成不管是年龄,还是精力,都适合此时年轻的禁军总兵官职务……
八百里加急的旨意,如同一道疾风,从北京城向着蓟门飞驰而去。
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终于在两日后,终于抵达了蓟镇。
当这道旨意送到蓟镇三屯营时,戚继光听闻消息,立刻派兵前去调遣陈大成,让他速回三屯营主军阵地。
一时间,军营中传令声此起彼伏,骑兵飞驰而出,扬起阵阵尘土。
陈大成此时正在他的防区,接到主将调令后,不敢有丝毫耽搁,急忙翻身上马,带着几名亲随,向着三屯营大营驻地疾驰而去。
只用了半日,便到了主军阵地。
只见军营中旌旗招展,士兵们整齐列队,气氛庄严肃穆,陈大成先是见到了戚继光,了解了一下情况。
虽然旨意还没有宣读。
但胡宗宪给戚继光的信件也到了。
对于圣旨上的内容,戚继光也是清楚。
他将事情始末全部告知陈大成。
陈大成闻言,并无太多喜悦:“带着少爷将军,差遣着老爷兵丁,这个总兵官啊,我还真不想去干。”
北京城的军队,都他妈都是亲娘养的。
燧发枪,火炮,上好的铠甲都是优先派发给了北京城的军队,有的时候,铠甲都放生锈了,还没有上过战场呢。
所以,边军对于北京城的军队,包括京师三大营,包括留守指挥使司的卫所兵,甚至,是这个新成立的禁军三营,都不太感冒,称他们为老爷兵。
戚继光闻言,赶忙出言制止。
“切勿胡说,陛下有意革新,需要用你,你必要竭尽全力,怎能还没有到任,便开始发起了牢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