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主考文章的那几日,当真是把李承平累够呛。
趁着最后几日,李承平好好给自己舒舒心,活动活动筋骨,每日睡到自然醒。
不然到了贡院,再想要睡个舒服觉,就只能梦里有。
王明觉和鲁严议的文集李承平勉强算是看完,主考官身份公布太晚。
大略看过后,李承平觉得二人最忌讳辞藻华丽的文章,务实才是真,主要避开两人毒点,发挥出自己的真正实力,想来成绩是不会差。
现在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注意力着重放在文章上,放平心态尤为重要。
各省主考定下后,西安城疯传二人文章,几近将书肆门槛踏破,让李承平感叹读书人的临考疯狂。
院试之时,李承平便已经见到过许多年龄颇大的童生了,但这一次的乡试,却是让他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皓首穷经”。
一眼望去,一个个头发花白的老秀才数不胜数,其中有些甚至连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让人不禁担心他们是否还能提笔写字。
这些老秀才们显然都是有备而来,他们知道搜检的时间不短,所以早早就来到了这家茶楼,抢占了好位置,以免在外面苦等。
而那些来得晚些的人,只能在楼下排队,忍受着炎热的天气和漫长的等待。
看着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李承平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对于这些人来说,科举之路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他们或许已经考了一辈子,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如今,岁月早已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而他们却依然怀揣着对仕途的憧憬,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天气太热,哪怕是凌晨气温也没降低分毫,茶楼掌柜是会做生意的,大概是知道李承平他们要来,提前预留了包间。
掌柜还是那个掌柜,上次李承平留了份墨宝后,茶楼生意出奇的好。
古代的名人效应比之现代还要更甚,毕竟大家都是道听途说。
不像现代,对一个人好奇还能先从网上找找简介,看看微博,了解下这人值不值得粉。
古代这么个环境,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李承平的模样,小三元的名头惹得无数人喝彩崇拜。
作为西安城人人敬仰的少年英才,名气不可谓不大。
听说不少士子想要花高价进去,都被掌柜拒绝,抓住这股风,掌柜可不信往后那些文人骚客不会留心他的茶楼,做生意就得想的长远。
李承平一进入茶楼倒是没人关注,可二楼最中间最显眼的那间包间被打开时,不知是谁“啊”了一声。
士子们目光瞬时看了过来,大家都是文明人,追着要签名,有辱斯文。
趁着李承平的到来,众士子们开始有了话题,本来起得早,还略有困意的人瞬间就精神了,互相交谈起来。
文人相轻,这也是读书人的常态,他们或许达不到与李承平争锋的水平,但有人可以。
对于今年乡试夺魁之人,大家热衷的就那么几人。
“咱们陕西人才济济,西安府尤甚,想来今年必定是府学的宋盛夺得魁首。”
“或许吧!不过我更看好延安的徐长治,他一首送友人惊艳极了。”
“你等难道不知楼上那位李承平,我看他的机会不小。”邻座一士子突然出声参与讨论。
突然被点名,李承平正喝着茶呢,差点一口茶水就喷了出去。
虽然他及时憋住,但还是被茶水给呛到了,咳嗽个不停。
坐在一楼高谈阔论的那群士子们,听到包间的动静后,再次将目光投了过来。
没敢再出声,李承平老老实实喝完杯底的茶,等会一定要在进场前去一趟茅房,不然考到一半又要憋尿。
而一旁的柳安,则张了张嘴,似乎想说点什么。
李承平见状赶忙上前,物理捂嘴,防止他出声。
他心里清楚得很,柳安一定是要调侃和打趣他,哪怕说不出话,柳安眉间的笑还是藏不住。
有士子顺着刚才那人的话,"李承平在道试时,写的文章确实惊艳。若有其水准之一二,乡试怕是不愁啊!"
这话一出,其他人纷纷附和起来,表示赞同。
"可这李承平年纪毕竟还是小了些……"
不少英才都瞄着今年陕西解元的位置,不比小三元,这个名头接下来三年一定会名满陕西,传至京城。
就像当年李承平为了小三元的名头,去书院研学一般。
甚至会有士子耽误几年,沉心积攒底蕴,以待厚积薄发一举夺魁,这种人不少,都是对自己有信心的。
质疑声和肯定说皆有,李承平不去理会,别人谈论,他下场味道可就变了,甭管大家观点如何,反正李承平的热度是已经炒起来。
黄立有点无事可做,再次检查了一番考篮。
对李承平道:久安,你看少没少东西。
李承平低着头,仔细地在考篮前检查着每一件物品。
他的手轻轻翻动着,确保一切都准备妥当。
不只是黄立的,柳安的和他自己的也全部查看查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