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薄一听,愈发觉得奇怪,时隔四五载,想必这人多半已经弱冠,二十余岁的士子若是考中秀才自然备受瞩目,可倒不至于惹人如此推崇。
一番询问下,崔博细想下,才算是明白过来。
嘴角微翘,崔博道:“翻找一下这个李承平的文章,若是没有,就去府衙找陆大人问问。”
提学道衙门一般是不收录童生试文章的,只有近三年之内才有记录。
即便如此,这些文章抄录备案也会渐渐送到布政使司,或留档或销毁。
除非是某些秀才或举人的惊世之作,否则除了在小地方流传外,是很难传播的。
不是提学道衙门看不起童生所作文章,而是受到经济限制。
古代保存书籍是很困难的,涉及到很多方面,虫蛀、受潮、风化都是难以避免的。
保存手段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就是只保存有价值、有意义的珍贵书籍。
所以童生试的文章没返厂做成纸浆再加工就不错了,指望官府花钱保存,简直是做梦。
顶多留存个十来年,后面找不到,一句遗失或大火就能解释清楚。
不过这些文章不涉及机密,并不至于。
若是朝廷户部的档案,可不就不一定=喽。
不过每年的院试文集,读书人多有收藏,文章倒不至于找不到或失传。
好在没过多久,李承平的文章在衙门里还是能找到,倒是不必麻烦典簿去府衙走一遭。
“咦!”崔博展开文章一看,就发出一声轻咦。
“没想到,此子倒是个有想法的,能忍住不参考,算是个英才。”崔博看过文章,做出这样一番评价。
喜欢科举,寒门读书郎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科举,寒门读书郎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