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
下面的百官顿时不解。
只有萧何明白这么做的好处。
甚至于,可能这是唯一的解法。
复杂的律法,那些未曾开化之地的平民根本无法理解。
他们其中大部分人当惯了奴隶,很多人只能听得懂简单的命令。
说的越复杂,推行的便越是慢。
相反,约法三章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合适的命令。
“杀人者偿命,伤人者问罪,盗窃抢劫者以量论刑!”
“只需要这样简单的约法三章,剩下的都不用去管。”
“等教化真正有了些许成效之后,再逐步根据当地的民情完善律法。”
刘邦解释了一番。
简单到令在场百官都有些难以置信。
“就,就这样?”
“可这般简单,真的能约束好那些刁民吗?”
“刁民?他们不是刁民,他们不过是还未开化,是未曾被教导的百姓。”
“自那些地方被纳入汉土,他们就是我大汉子民,不必再对他们抱有丝毫的偏见。”
对于下面官员的话,刘邦表示出了自己的不满。
若是一直抱着这样的偏见,他不觉得这些官员能够将那些地方治理好。
既然要将日月所照之地都纳为汉土,至少也该做到一视同仁!
“陛下圣明!”
“这约法三章倒是有昔日汉高祖皇帝的影子,且情况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或许,陛下真的是对的,对待那些百姓,这才是最好的手段。”
当这约法三章推行下去,各地的状况果然好了很多。
哪怕是再没有开化的百姓,也能听懂那三句话。
杀人者,伤人者,盗窃抢劫者。
做出这三件事的人,都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从颁布这简单的三章之后,各地的状况竟然都比之前遵循那复杂律法的时候要好上了许多。
天幕之外,看到这样的情况,李二也是满意的点点头。
“朕猜的果然没错。”
“对于这些百姓,越是简单的律法,反而越有效。”
“至于那些复杂的,恐怕这一代是没有理解的可能了,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又是一项大工程啊。”
这样一来,所需要的秀才,教书先生,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才,又会紧缺。
若是这些人手安排不上,那即便是下一代,恐怕也很勉强。
至于再往后他们所想的,就近取官,在当地选拔人才管理,而中原官吏只负责最高层的监管。
一旦最开始的条件跟不上,那这些想法就只能再一步步的往后推。
十年,二十年,甚至三五十年都未必真的能够达成他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国土扩张的太快,这也就导致了,人才的紧缺。
国土越大,中原能够拿出的人手就越不够看。
的确,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秀才,放到那些蛮夷之地也是顶尖的人才。
可数量却实在是差的太多。
即便是将整个大汉的秀才都揪出来,扔出去,也远远填不上那个缺口。
“下一代是没希望了,估摸着没个两三代人,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彻底融入大汉。”
老朱在沉思片刻之后微微摇了摇头。
随着进度推行的越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越大。
从一开始的想办法攻占,到攻占之后如何治理,以及教化的手段要从何处开始施展。
再到如今,从何处找那么多读书识字的教书先生。
这些问题都是要去解决的。
连中原内部的教书先生都是紧缺资源,更何况关外的那些蛮夷之地。
愿意去那些地方教书的人,又能有多少?
“通常考取了功名之人,应该都是不愿去那些不毛之地的。”
“毕竟他们考取功名,说到底都是为了入朝为官,至少也是让自己的生活过的更好。”
“一旦去了那蛮夷之地,那生活可就跟好扯不上什么关系了,甚至万一出现暴徒,还有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考取功名者,不管在哪个王朝应该都是骄傲的。
指望那些骄傲的人主动站出来前往关外,去教导那些他们眼中的蛮夷。
说实话,赵匡胤想想都觉得这不可能。
在他眼中,绝大部分士大夫都是眼高于顶的,指望他们去做这种事?
简直就是笑话!
而一旦士大夫不配合,想抽调出这么多读书人,那更成了痴人说梦。
“除非将去关外蛮夷之地教导百姓跟入朝为官这两件事给联系起来。”
“唯有从关外回来的秀才,才能接着考取举人功名,而举人也得从关外回来,才有可能入朝为官。”
“只是这样一来的话……”
多少就有些对不起那些寒窗苦读数十年的人了。
“真要这么做,那恐怕士大夫先闹翻了天,他们不可能接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