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的紧张学习又开始了。
这一周重点学习《国际贸易》,还是请对外经贸大学的教授来讲课。
老师首先详细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定义:对外贸易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商品交易的行为。如果站在单一国家的立场去审视此类商品交易活动,那么就可以将其称作对外贸易;然而,如果站在全世界的视角去看待这种商品交易行为,那么它又被叫做国际贸易或是世界贸易。
此外,还有部分像英国、日本这样的岛国,往往更倾向于采用“海外贸易”一词来指代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活动的涵盖面非常广泛,如今除了传统的对外贸易形式之外,还囊括了经济以及科技合作等领域。
接下来,老师提到了传统外贸形式中的商品进口这一概念。具体来说,商品进口指的是一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并将这些商品用于本国的生产和非生产性消费的所有贸易业务。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进口甚至还包括了所谓的无形进口,也就是某个国家在运输、保险、贷款、旅游、技术等方面从其他国家获取到的劳务类商品。
最后,老师又谈到了商品出口的定义指一国向他国出售一部分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的全部贸易性业务。从广义上说,出口也包括所谓的无形出口。
老师说:“传统的对外贸易活动有着一套完整且系统的流程,可以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对外贸易平衡表之中。所谓贸易平衡,实际上是用来展示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其出口额与进口额之间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那么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反之,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就会产生贸易逆差;而当出口额等于进口额时,就实现了贸易平衡。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平衡表来说,根据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大小关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贸易顺差、贸易逆差和贸易平衡这三种不同的状态。”
此外,老师还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与传统的对外贸易形式相比,这种新型的国家间经贸联系方式无疑属于更高层次的形式。它成功地将生产领域的各种要素,如劳动力、技术、资本等,与流通领域的各类要素,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各国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经济方面的各种要素和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要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从而使得对外贸易活动在其内涵和外延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补充和拓展。”
最终,老师做出了如下总结:“对外贸易从根本上讲,属于历史范畴内的一个概念,它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只要国家依然存在,那么对外贸易就将继续不断地扩大其规模,并朝着前方持续发展。”
老师意味深长地说道:“对外贸易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交换,更是各国生产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是再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再生产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
老师继续讲解道:“同时,对外贸易也是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纽带,是各国在经济和科学上相互依存的具体体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这种联系变得愈发紧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作用和性质都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导致对外贸易呈现出各异的特点和趋势。”
紧接着,老师开始讲述第二节的内容——国际贸易的分类。她强调道:“由于国际贸易涉及的范围广泛且性质复杂,因此其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接下来,我们将从货物移动方向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国际贸易的三种类型。”
(一)出口贸易。将本国生产和加工商品运往他国市场销售,称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二)进口贸易。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叫做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
(三)过境贸易。凡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从丙国来讲,就是过境贸易。
老师说,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就每笔交易的两面而言,对卖方而言,就是出口贸易,对买方而言,就是进口贸易。此外,输入本国的货物再输出时,称为复出口,反之,输出国外的货物再输入本国时,称为“复进口”。
一国往往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也有进口,如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反之,出口量小于进口量时叫做净进口。
老师说,二、以国境和关境划分进出口,可分为几种贸易
(一)总贸易。许多国划分进口出口是境为标准。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出口。前者叫做总进口,后者叫做总出口。在总出口中又包括国内出口和复出口。前者是指本国产品的出口,后者是指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东欧等国采用这个划分标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