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和晓萍及永洪一家在玉蟾山上,看见崖壁上刻着一首诗,诗云:
“我问金鏊僧,
谁名玉蟾寺。
题自黄涪翁,
苔蚀银钩字”。
永洪说:“这首名为《玉蟾寺》的诗作乃是明朝状元、大文学家杨升庵游览玉蟾山时挥毫泼墨所题,此诗为我们留下了玉蟾山能够得名的珍贵历史资料啊!”
永洪接着说道:“想当年,杨升庵因为在嘉靖三年(公元 1524 年)参与‘议大礼’事件,结果遭致贬谪,被打发到云南永昌去了。在此后他往返云南和四川的十四个来回当中,每一次都必须经过泸州这个地方。有时候他只停留几天,有时候则会住上三五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呢!杨升庵侨居泸州长达十多年之久,对泸州的山川景色可谓是情有独钟,更是将当地的父老乡亲视为自己的亲人一般。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好事,深受大家的爱戴。而泸州的父老乡亲同样十分喜爱他,想尽办法保护他,将他视作土生土长的泸州人。在玉蟾山上,至今还流传着数不胜数与杨升庵有关的传奇故事呢!”
相传,在某一年的春节期间,侨居在泸州的杨状元与他的朋友们一同前往玉蟾山游玩。当他攀登到半山腰时,不经意间回首望去,只见冱水河上帆船如云,渔船如星般点缀其中;再抬头仰望,只见到翠绿的树林中,红墙与翠竹相互映衬,古老的寺庙闪耀着金色和碧色的光芒,宛如一幅真实存在的人间仙境画卷,这美景让他心中诗意大发,不禁随口吟出了一首七言诗:
“玉蟾寺在翠微间,
薝葡林中万竹斑。
人境由来非物外,
吾乡远不是他山。
何须老衲双飞锡,
愿共诗人一扣关。
飒爽金风乘兴至,
团团宝月伴君还”。
永洪说道,杨升庵一行人登上了金鏊阁后,寺中的和尚为他指出了当年宋太史黄山谷所书写的“玉蟾”二字。那字迹苍劲有力、豪放不羁,于笨拙之中蕴含着秀丽,秀丽之中又透露出刚硬,杨状元对其赞叹不已。他站在岩石前,久久凝视着这些字,仿佛能够看到当年诗人挥毫泼墨时的风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开口询问黄涪翁书写“玉蟾”二字的缘由,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金鳌阁旁的灯杆两侧悬挂着十六只精致的灯笼,每一只都散发着温暖而柔和的光芒。在灯杆的顶端,有一盏格外醒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与其他十六只灯笼相互辉映,共计三十三盏,寓意着三十三重天的神秘与高远。
这些灯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每一个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固定灯笼的绳子上点缀着斑斓绚丽的纸花、纸人和纸马,它们栩栩如生,仿佛在微风中舞动,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灯串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光影摇红,纸花映照出五彩斑斓的色彩,使得金鳌阁在夜色中显得格外美丽动人。杨升庵此刻正倚靠在游廊的座位上,凝视着灯杆直插云霄,思绪渐渐飘远。就在这时,玉蟾寺的僧人送来了精美的茶点,杨升庵这才回过神来,请寺僧一同坐下,畅谈一番。
在交谈中,杨升庵打听到了关于黄山谷醉酒书写玉蟾的有趣传说。白天,他刚刚欣赏过黄山谷的书法作品,如今又听闻了这段传闻,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泼墨挥毫的雅致兴致。他立刻让和尚撑起灯火,拿起毛笔,犹如神灵附体般地挥毫泼墨。笔锋如行云流水,落笔如有神助,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前文所见的那首《玉蟾寺》五言诗,他又在岩壁上书写了“金鳌峰”三个大字,字体清峻雅致秀美,让寺中的僧侣们感激涕零。后来,有人在石壁上雕刻了两副对联,将杨慎与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其中一副对联写道:“陡峭的绝壁上孤立着一座山峰,仿佛在访问黄山谷前来游览一般,石头上已经留下了墨宝的痕迹。
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试问 杨状元离去之后,这深山里还有谁能够吟诗答对呢?”
另一幅对联则是:“抖落衣服站在高耸入云的山岗之上,看着石头犹如蛟龙般矫健,山峦像是蟾蜍一样耸立,悠然地追忆起从前游历过的海滨、高耸的山峰和湍急的水流,大概就是当年游玩过的地方吧。”
“立马于三泸古老的寺庙之前,抚摸着黄庭坚的题诗,以及杨慎旧日的遗迹,凭吊着残破的边关古堡,感伤时事,为先人也为后人抒发同样的乐观与忧虑之情。”
两幅对联满怀深情地表达出了泸州人民对于两位伟大诗人兼书法家的深深怀念与由衷赞美之情。
永洪伸手指向“金鏊峰”,说道:“‘金鏊峰’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亦是由明朝状元、文学大家杨升庵亲笔所书。据传,当年杨升庵挥毫写下这几个字,乃是源于听闻了乡亲们口口相传的一则古老神话传说,深受触动后,才提笔直书于石崖之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