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洪继续讲述道,当年鲁班在乐山凌云山上造出一尊大佛之后,胜过了其徒弟赵巧。赵巧随后在成都宝光寺塑造出五百罗汉像,师徒二人便决定再次一较高下,要在玉蟾山的石崖上比试一番,比比谁雕刻出来的佛像更为精美。两人约定好二更时开始动手,一直到鸡鸣声响起方可结束。待鲁班与赵巧分别后,鲁班心中暗自思忖着,这次比拼技艺自己也绝对不会输给徒弟的……。他匆匆忙忙地吃过晚饭后,便迫不及待地爬上床准备睡觉,并叮嘱妻子一定要在三更时分将自己唤醒。而徒弟赵巧这边,则在宝光寺精心塑造了五百尊罗汉像。虽然这些罗汉像无法与师傅的大佛相媲美,但它们的造型却十分优美,形态各异、独具特色,每一尊都有着独特的旨趣,可以说是稀世珍品。
今晚,赵巧要和师傅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他们同在一座山上,同在一块石崖上进行创作。然而,这对于赵巧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毕竟他需要面对的是技艺高超的师傅。饭后,赵巧并没有闲着,而是立刻在屋子里开始绘制草图。然而,尽管他画了一张又一张,但始终觉得不够满意。于是,他决定亲自上山去观察地形,并反复对比、测量,绞尽脑汁苦苦思索,试图找到最完美的方案。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后,他终于有了灵感。
当他看到寺庙后面那棵高大的黄葛树时,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冲动。那低垂到地面的树叶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仿佛在地上拂过一般。而那些被小沙弥扫不尽的落叶堆积如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眼前的景象让赵巧迅速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石刻模型的轮廓。深夜时分,赵巧收拾好了自己的工具,静静地等待着二更的钟声响起。一旦二更的钟声敲响,他就会立刻上山开始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赵巧终于等到了二更的钟声。他毫不犹豫地拿起工具,向着山上走去。
在山上,赵巧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中。他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但始终没有看到师傅的身影。尽管心中有些担忧,他还是决定再次下山看看情况。当他回到家中时,发现师母仍然坐在灯下专心致志地做着针线活。赵巧连忙对师母说道:“二更已经过去了,赶紧叫醒师傅上山吧。”然而,师母却平静地回答道:“他已经知道了。”听到这句话,赵巧稍微放下了心,随后又匆忙赶回山上继续雕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更已经悄然过去。此时,赵巧的“悟道图”即将完成,只剩下菩提树叶的部分尚未雕琢完毕。然而,他依旧没有听到师父敲打石头的声音。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难道师父已经提前完工了?就在这时,他远远地望见山脚下有两个人影正朝着山上赶来。赵巧定睛细看,发现那正是师父和师母。
不愧是经验丰富的鲁班大师傅,他来到石崖前,略微丈量了几下,然后与师母低声商议了一番。接着,他们取出工具,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只见凿子在坚硬的石岩上飞速舞动,碎石纷纷落下。师母则用竹篮将这些碎石从山崖边倾倒下去,仿佛有数十人一同在石崖上劳作一般。整个场面异常壮观,让人叹为观止。此时此刻,四更的钟声响起,鲁班终于开始着急起来。他低头看了一眼,发现自己距离目标还差得很远。原本,他计划为观音塑造一千只手,但现在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只能匆匆忙忙地为观音雕琢出十一个头颅,而那一千只手则只是仓促间凿出的模糊影子罢了。师母深知自己犯下的错误,因为二更的时候没有及时唤醒鲁班,导致他上山后变得手忙脚乱。于是,师母迅速从头上取下金簪子,在那一千只手心上轻轻一划,瞬间变成了一千只眼睛。接着,她又在手上划过一道,这些手立刻变成了一千件法器。如此一来,总算是替鲁班解了围。
就在这时,鸡鸣声传来。天空逐渐亮起,师徒二人邀请寺庙中的僧人以及众多乡亲前来品评。众人纷纷夸赞赵巧绘制的"悟道图",无论是衣着的款式还是色调、纹饰,都恰到好处,尤其是其中的王子雕像,简直栩栩如生,甚至超越了师父鲁班的"千手观音"。至此,鲁班方才意识到,赵巧的技艺和智慧已然远超于他。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过旧人啊!
五明等人站在玉蟾山上,目光所及之处,便能看到那刻于穿山峡石石壁之上的十八罗汉漂海图,以及端坐在莲台上的观音佛像。这幅十八罗汉漂海图堪称玉蟾山石刻中的绝妙之作,更是我国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宝。
永洪告诉大家,曾经有两位名人——着名雕塑家、教育家、工艺美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郑可与佛学专家郭青老师前来参观过这些石刻艺术作品。当他们走进穿山峡时,立刻被眼前的“十八罗汉漂海浮雕”深深吸引住了。两人满心欢喜地赞叹道:“这‘罗汉飘海’简直就是石刻艺术中的珍品啊!即使放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是全球佛像雕刻艺术领域里,都实属罕见。古代劳动人民凭借着他们的智慧,为我们后世子孙留下了如此珍贵且流传千古的宝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