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洪面带微笑地说道:“这条墨溪小河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名字,其中可是大有缘由啊!若从那座墨溪桥往上追溯约二里左右的河段,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岸郁郁葱葱、茂密繁盛的翠竹了。那些翠竹仿佛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绿色帷幕一般,将整个河面遮掩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然而,当灿烂的阳光透过那密密麻麻的竹叶缝隙投射下来时,河面上顿时如同洒下了无数细碎的金子,闪烁着耀眼而迷人的光芒。微风轻轻拂过,竹尾也随之优雅地摇曳起来,它们像是一群轻盈的舞者,在风中尽情展示着自己婀娜多姿的身影;与此同时,平静的水面被这股清风搅动,泛起层层波光粼粼的涟漪,犹如一幅动态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偶尔还会有调皮的鱼儿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欢快地跃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瞬间打破了这幽静竹林深处的宁静氛围。正因为如此,‘云顶八景’之中便有了‘墨溪泛舟’这样一道独特而迷人的风景。”
永洪缓缓开口说道:“就在那墨溪桥头的东北方向啊,存在着一处极为险峻陡峭的石壁呢!这石壁长度大约有 70 米左右,高度更是高达 5 米之多呀!话说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时候,那位高中了探花的国子监祭酒陶望龄大人,竟然亲自登上了这处崖壁,并挥毫泼墨,为明朝永乐时期的进士郭廉以及万历时期的进士郭元柱题写下了‘正直名臣’这四个大字哟!此乃一幅长方形的摩崖石刻作品,其宽度足有 1.1 米,高度则达 0.75 米,而每个字的直径都足足有 0.5 米之长呐!且看那字迹,笔法苍劲有力,又不失圆润之美。也正因如此,此地才有了‘名臣岩’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名号。而且啊,这件事可是被详细地记录在了四川省的《通志》上面呢!要知道,郭廉和郭元柱他们二人乃是隔着一代的祖孙关系哦。”
永洪缓缓地开口说道:“在隆昌尚未建立县制之前呀,那云顶的郭氏家族所居住的地方实际上是隶属于富顺县的赵阳乡呢。这其中啊,郭廉可是富顺县在明代举行科举考试时考中的第一个进士哟!时光流转,到了后来隆昌建县之后呢,郭元柱又成为了隆昌县的首位进士。正因为如此,在明代泰昌元年所建造的那座郭杨氏贞烈坊上面就有着这样一副对联——‘两县开科孙应祖,五经魁蜀后光前’。要知道啊,由于他们祖孙俩在科考以及为官理政方面的功绩颇为相似,故而当时声名远扬的陶望龄先生特意为他们题字并刻于石碑之上,以此来彰显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呐。”
永洪缓声道:“就在那‘正直名臣’右侧之处,赫然矗立着一座摩崖石刻,其上精心雕琢着一龛。龛内所呈现的乃是四个行楷书体的大字——‘墨石留香’。此龛高耸达 1.85 米,宽阔亦有 1.35 米,字径足有 0.35 米之巨。其刊刻时间可追溯至明代崇祯十一年(即公元 1638 年)。观其书法,笔触流畅自如,宛如行云流水,令人不禁赞叹不已。然而,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笔,却是个难以捉摸的谜团。
在这醒目的大字旁边,还点缀着几行小字石刻。可惜岁月如梭,风雨侵蚀之下,这些小字已大多风化剥落。仅能依稀辨认出残留的些许字迹,如‘甲辰记口口洪化口口大清以宣统尚存口口吕祖口口歌不书晋末周口口曰汉终方口口飘蓬客是也口口卧云隆昌云阳子题石’。据题词记载,其中提到了清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公元 1904 年)的甲辰之年,但却又出现了‘大清宣统’这样的字眼。如此一来,便生出诸多疑点。要知道,到了民国时期,人们早已不再称呼清朝为‘大清’,而是改称‘前清’。由此推测,这位云阳子或许正是郭氏隐者当中的前清遗老,即便时过境迁,他仍旧对大清王朝念念不忘。而且,云阳子这个名号听起来倒颇有几分修道之人所用的法号韵味。总而言之,由于题石增刻部分的内容遭受严重风化,如今所能做的也唯有凭借种种线索去大胆猜测罢了,无法考证。”
永洪缓声说道:“就在那墨石流香的右侧之处,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石龛,其面积大概仅有 1 平方米左右。这小石龛之内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放置。不过呢,据说在往昔岁月里,每逢清晨阳光洒落之际,当天空中的繁星还未完全隐去,庆祝新一天到来的时候,这里总是会让人感到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有人猜测,或许这个小石龛乃是桥神或者土地公公的栖息之所。”
他顿了一顿,接着指向旁边不远处继续道:“再看这边,紧挨着那座小巧的土地庙,还有一处规模较大的空龛。此龛的面积大约在 3 至 4 平方米之间,原本这里可是有着一番别样的景致。曾经,郭氏家族的第十五代子孙郭卓挥毫泼墨,精心撰写了一篇名为《墨溪赋》的文章,并将其刊刻在了嵌入石龛内的一块石碑之上。那篇赋作的文笔清新脱俗、婉约秀丽,文体属于优美的骈文。文中详尽地描绘了墨溪周边的旖旎风光以及迷人景物,只可惜啊,这样一件珍贵的文化瑰宝却在那场动荡的‘文革’时期惨遭破坏和捣毁,实在令人惋惜不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