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洪感慨地说道:“在隆昌这地方啊,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安安送米’。话说那安安的母亲,本是个善良本分之人,却无端遭受他人诬陷,蒙受了不白之冤。而她的小姑呢,更是个爱搬弄是非的主儿,常在婆婆跟前嚼舌根、进谗言。那婆婆也是糊涂,竟轻易就相信了这些不实之言,逼迫儿子休掉妻子。可怜安安之母走投无路,万念俱灰之下,只好来到大佛坎的白云寺削发为尼。
那时的安安才年仅七岁,虽然年纪尚小,但他深知母亲所受的冤屈,心中悲痛万分。然而,年幼的他力量微薄,根本无力改变现状。但即便如此,孝顺的安安也没有放弃对母亲的关爱和照顾。
于是,每逢上学之时,懂事的安安总会想方设法节省下自己午餐中的粮食,然后悄悄把省下来的米藏到白云寺外的崖缝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安安就这样坚持着节衣缩食,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给母亲送去口粮。他一边刻苦攻读诗书,一边默默承受着饥饿与艰辛,这样艰难的日子整整持续了十年!
最终,安安的这份至纯至孝之举感动了上苍。后来,安安进京赶考,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华一举高中头名状元。功成名就之后,安安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乡,终于成功为母亲洗刷了冤屈,并亲自将母亲从白云寺接回家里,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其乐融融的生活。”
永洪面色凝重地说道:“安安睡送米这个故事啊,曾经被改编成了唱本呢,而且还广泛传播开来。那隆昌的说书艺人林德祥,就在文庙坝演唱‘圣偷’的时候,唱过这出‘安安送米’。当时在场聆听的人们呐,听到故事中的悲苦情节时,没有一个不伤心落泪的;而当听到那些令人欣慰的美好情节时,则又都情不自禁地欢欣鼓舞、心情畅快起来。你们看那碑亭上面所雕刻的故事场景,描绘的正是安安高中状元之后,荣耀归来拜见母亲的动人画面。”
稍作停顿后,永洪接着感慨道:“然而实际上呀,自从有科举制度开始,历朝历代咱们隆昌这片地区可从来没有人能够考中状元呢!不过也正因如此,大家才会心生善念,特意去美化修饰这个故事,让它变得更加完美和感人。或许这也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吧。”
五明定睛观瞧,只见那碑亭的明间门柱与次间门柱皆呈现出规整的方形。其中,明间门柱相较于次间门柱要略微高耸一些,其高度达到了令人瞩目的 2.7 米,而直径则为 0.32 米。柱础部分采用了独特的抱鼓式设计,被精心雕琢成了八棱宫灯的形状,显得格外别致精巧。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八棱宫灯的每一面都精细地刻画着各种美丽的花卉图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该柱础的高度为 0.32 米,直径达 0.41 米,稳稳地支撑着上方的门柱。
再看那明间门柱的正面,上面以阴刻楷书镌刻着一副气势恢宏的对联:“金石,万里风云映玉桥。”字迹苍劲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深远的意境。
相比之下,次间门柱的高度稍逊一筹,仅有 2.55 米。其柱础则为覆盆样式,表面朴素无华,没有任何雕饰,展现出一种简约而大气的美感。不过,柱上正面却有着双线雕槽书写而成的对联:“能使山河增瑞色,永借日月放光华。”这副对联寓意深刻,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才情与智慧。
五明定睛一看,只见那紧挨着的镇桥土地庙也是由青石层层堆叠而成。这座小庙采用了单开间歇山式屋顶设计,显得古朴而典雅。其素面台基高度约有 0.18 米,宽度达 1.43 米,进深则为 1.26 米;整个庙宇的高度足有 1.54 米,面阔也有 1.03 米之多。两根门柱高耸而立,高达 1.04 米,其上镶嵌着一扇拱形石门。石门上方雕琢着一块精致的区额,上面以阴刻槽书工艺镌刻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威灵显应”,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再看左右两侧的对联,同样是以阴刻楷书精心书写而成:“坐岸震赫濯,镇佑行人。”字迹工整秀丽,宛如行云流水一般。走进庙内,五明发现土地公和土地婆的雕像被雕刻在了后墙之上。这对神像运用了高超的五面雕技法,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身上的衣物纹理都刻画得极为细腻、生动。土地公和土地婆面带和善的微笑,眉目之间清晰可辨,仿佛正慈祥地注视着前来参拜的人们。他们的衣裳线条流畅自然,毫无滞涩之感,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令人不禁感叹工匠技艺之精湛。
永洪缓缓开口说道:“这座杨柳桥啊,自建成之日起算,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百多个年头啦!想当年,在那成渝公路尚未修成的时候,这里可是热闹非凡呐!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来来往往的车马行人那叫一个络绎不绝哟。特别是在那个讨伐袁世凯、保卫国家以及后来四川军阀相互混战的动荡岁月里呀,数不清的军马炮车,还有传递紧急军情的邮差快报,一次又一次地从这桥面上碾压而过呢。然而即便经历了这么多的风雨沧桑,直到今天,这桥面依旧平平整整、完好无损。仔细瞧瞧,上面的那些钻孔痕迹还清晰可见,仿佛就跟刚刚修建完成的时候一模一样哩!也正因如此,民间渐渐流传出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据说呀,这座桥之所以能够历经如此漫长的时间而保持这般良好的状态,全都是因为得到了八仙之一的铁拐李的特别封赠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