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许多人觉得这个故事荒诞离奇,缺乏积极意义,不值得一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人开始转变看法,认为尽管故事情节荒诞,但正好可以将其视为“破除迷信”的好题材。毕竟,当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敬神拜鬼”等迷信行为,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更好地宣传“无神论”理念。接着,又有人提出,仅仅强调“破除迷信”可能还不够深刻,应该将“反迷信”与“反封建”这两个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升作品的思想深度。最终,在反复讨论和研究后,大家意识到之前的观点虽然有一定深度,但仍未触及到故事的核心本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那么,这个“传奇”故事的真正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到底能够说明、反映什么问题、什么道理呢?集中一句话,那就是;“旧社会把人通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你看,这个“主题”和事件的本来面目是多么契合!和事件的本质意义是多么一致啊!
显然,这个最后提炼,确立的主题是正确的,深刻的,是揭示了事物的真正“本质”的。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应“深”是我们对提炼“主题”的一个根本要求。所谓“深”,就是吃透事物,抓住“本质”。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易事。首先,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其表面现象所掩盖,无法轻易地直接观察到;其次,事物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全面把握。正如列宁所言:“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的本质到二级的本质,这样不断地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这种观点深刻地指出了认识“本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像追求“真理”一样,对“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的过程,很难做到绝对的完备与穷尽。因此,我们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思考力去剖析事物,力求揭示出更深刻、更真实的本质。《白毛女》的认识过程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它由“反迷信”到“反迷信和“反封建”相结合,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就经历了三“级”认识的深化。即使如此,也很难说这个“本质”就是“极限”“顶峰”了。人的认识总是要受到特定时代,特定物质基础和社会思潮的种种制约的。
从相对真理的“长河”、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可能提炼出四“级”、五“级”的本质来的。因此,提炼主题不能“浅尝辄止”,而应“惨淡经营”,深挖、再深挖一点。我国古人所说的:“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一番来者”就是最先想到的主题。它往往是“陈言”,容易是“老一套”的、“一般化”的东西、“正语”,就好一点了,比较纯正、正确了,但不要就此止步、满足。还是要*停止不可用”。“精语",就是精警,独到的“旨意”,这才算找到了好的主题。这就像吃核桃、板栗一样。要剥去三层皮方得"佳味”。如果不去“层层剥皮”,那就很难吃到“佳味”了。
总之,主题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它反映了作者对他所表现的那一事物(写作对象)的“理性”的认识及评价。主题的深刻程度,是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成正比的,没有认识的“飞跃”,没有思想的“升华”,就不会有富于思想性的主题。
喜欢我的学生生活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我的学生生活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