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创业维艰,梦想启航
2006 年,在深圳的一处民房里,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正式成立,开启了逐光之旅。这一创业的起点,虽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创始人黄治家与刘健博士的远大抱负。黄治家,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在商业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见识与资源;刘健博士,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回国,怀揣着先进的光学技术知识和创业梦想 。一次在深圳机场茶餐厅的偶然相遇,两人相谈甚欢,对激光产业的前景有着高度一致的判断,决定携手创业,杰普特由此诞生。
创业初期,杰普特面临着方向抉择的关键问题。当时,光纤激光器和光纤传感器都是热门的发展方向。经过深入调研,他们发现,在光纤传感器领域,武汉理工大学所属的企业理工光科已做得十分出色,由姜德生院士担任团队带头人,许多国家重大项目,如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等都采用理工光科的产品,想要在这个领域实现超越难度极大。而光纤激光器领域,虽然当时全球的光纤激光器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国内市场几乎一片空白,国外产品占据主导,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于是,杰普特毅然选择了光纤激光器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在确定光纤激光器的大方向后,杰普特又面临着技术路线的抉择。当时,脉冲光纤激光器主要包括调 Q、锁模和 MOPA 等结构设计。国内最早做光纤激光器的企业锐科激光和创鑫激光,都采用调 Q 技术,这也是美国 IPG 的技术路线。若杰普特也跟随这一技术路线,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沼。经过深思熟虑,杰普特决定另辟蹊径,选择 MOPA(Master Oscillator Power - Amplifier,主控振荡器的功率放大器)技术路线。MOPA 脉冲光纤激光器技术更为复杂,研发难度更大,但应用领域更广,相当于 “智能手机”,而调 Q 脉冲光纤激光器则如同 “功能手机” 。黄治家直言:“我们就想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做天下最难的事情。越难做的事越容易做成功,因为足够难,才少有人愿做、敢做,竞争也少;并且,难的事情一旦做成,别人想要来分一杯羹也没有那么容易。” 这一决策,为杰普特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独特的基础,也体现了其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企业精神。
发展:砥砺前行,突破困境
(一)漫长研发路,终迎曙光
从 2007 年起,杰普特正式踏上了 MOPA 光纤激光器的研发征程。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研发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在技术层面,MOPA 光纤激光器的原理虽已明晰,但要将其转化为稳定、可靠的产品,却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如何优化主控振荡器与功率放大器之间的协同工作,以实现更高的脉冲稳定性和光束质量,就是一个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
2008 年,杰普特研发团队成功做出了 MOPA 光纤激光器的原型机,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让团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当 2010 年准备将产品投入量产时,稳定性问题却如同一座大山横亘在面前。交付给客户的第一台产品,在工作人员刚下楼时就被告知出现故障,这给团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杰普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深知,只有解决了稳定性问题,产品才能真正被市场接受。于是,公司投入大量资源,在激光器稳定性上展开了深入研究,坚持进行了 1 年多严酷的老化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一次试验中就一次性烧了 10 多台机器,损失上百万元,工程师们心疼得流下了眼泪。但这些挫折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经过不懈努力,直到 2012 年,研发人员终于成功将 MOPA 脉冲光纤激光器的质量稳定下来。随后,又经过长期深入的客户推广与产品试用,公司 MOPA 脉冲光纤激光器业务在 2014 年正式实现盈利。这长达八年的研发历程,是杰普特坚持原创、勇于挑战的生动体现,也为公司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技术突破,崭露头角
在 2010 - 2017 年期间,杰普特在技术研发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2010 年,首台商用 MOPA 脉冲光纤激光器研发成功,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杰普特在 MOPA 技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此后,公司不断对产品进行优化和升级,陆续研发出 20W 高功率连续光纤激光器、60 - 120W MOPA 脉冲光纤激光器等不同功率的 MOPA 脉冲光纤激光器,满足了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