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卡脖子” 的困境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庞大体系中,信号系统无疑扮演着 “大脑与中枢神经” 的关键角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肩负着确保列车运行安全、高效实现行车指挥以及推动列车运行现代化的重任,是提升运输效率的核心所在。然而,回首往昔,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领域却长期笼罩在国外技术垄断的阴影之下。
自 1969 年我国诞生首条地铁线路后,中国轨道交通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众多国外企业蜂拥而至。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市场被西门子、阿尔斯通、泰雷兹等国外巨头牢牢把控,关键技术和设备均依赖进口。那时,一套信号系统价格高昂,动辄数亿元 ,而且在技术谈判中,国外企业态度强硬,常常以 “涉及机密” 为由,拒绝回答中方关于技术原理、系统架构、维护要点等合理问题。这使得国内在技术理解和掌握上始终处于被动,无法深入了解系统的核心机制,更难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优化和改进。
设备交付后的维护工作同样困难重重。一旦出现零件故障,往往需要漫长的等待,甚至要将零件返回国外工厂维修,维修周期长达一年半载也是常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对城市的交通秩序和居民的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而言,这样的局面无疑成为了制约其前进的瓶颈。
在上世纪 90 年代末,频繁参与核心设备招标和采购谈判的郜春海,亲眼目睹了跨国公司一次次将国内地铁信号控制系统大单收入囊中,心中满是不甘与无奈。彼时,包括郜春海在内的所有城市轨道交通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期盼:“什么时候,中国地铁能用上咱自己的信号系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交控科技应运而生,肩负起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自主化的历史使命。
破局而生:交控科技的诞生(2009 年)
2009 年 12 月,在时代的呼唤与行业的期盼中,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公司依托北京交通大学,汇聚了一批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业人才,他们怀揣着对轨道交通事业的热爱和对自主创新的执着,立志要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实现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自主可控。
交控科技自成立之初便站在了高起点上,拥有国家发改委批复的 “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研究中心,整合了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领域内的人、财、物等优势资源,构建了涵盖技术标准制定、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系统测试验证和成果产业化在内的完整创新链,为交控科技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在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郜春海的带领下,交控科技确立了以攻克 “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CBTC)系统” 核心技术为首要目标。CBTC 系统作为现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核心,代表着行业的先进水平,其技术难度极高,涉及通信、控制、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交叉融合。交控科技的团队成员们深知,只有掌握了这一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实现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自主化发展。
早期突破:崭露头角的技术成果(2010 - 2013 年)
成立后的交控科技迅速开启了技术攻坚之路,2010 年,对于交控科技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公司成功获得了英国劳氏公司颁发的、国际通行的 “自主开发 CBTC 系统产品 SIL4 级的独立第三方安全认证证书” 。SIL4 级是国际公认的最高安全等级认证,其对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获取该认证的难度极高,这也意味着交控科技自主研发的 CBTC 系统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具备了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实力。
同年,搭载交控科技自主化 CBTC 技术的北京亦庄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是中国首条采用自主知识产权 CBTC 信号系统的地铁线路,它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领域的长期技术垄断,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交控科技也凭借这一成果,成为了国内第一家掌握自主 CBTC 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正式开启了中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国产化、自主化的新篇章。
2011 - 2012 年,交控科技的技术成果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肯定。“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对交控科技在技术研发方面所付出努力的高度赞誉,也进一步证明了其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为公司后续的市场拓展和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