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腊月已至,朝廷突然下发诏书,弘启帝退位让贤,传位于惠王李言澈,改元“永熙”。
诏书措辞恳切,言及新帝年幼,难当国之大任,惠王平定叛乱、护国安邦,功绩卓着,实乃天命所归。
“小石榴......当皇帝了?”宋芫有些恍惚,总觉得像做梦。
眼前浮现出那个蹲在路边眼巴巴看自己吃馄饨的小团子。
如今竟成了大晋的新皇。
“迟早的事,那小崽子野心不小。”舒长钰懒懒地倚在软榻上,手指拢了拢宋芫的发丝,神色淡然。
这三个月来,李言澈先是平定京城内乱,肃清辰王余党,安抚百姓,开仓放粮,稳定了京城的局势,威望日隆。
弘启帝年幼,太后又是个没主见的,朝中大臣被舒长钰屠了大半,剩下的都是些墙头草,见风使舵的本事一流。
李言澈稍加施压,便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
至于幼帝,当初被舒长钰那番血腥清算吓得魂飞魄散,本就对帝位毫无留恋,退位诏书写得倒也干脆。
李言澈念在同宗份上,并未亏待他们母子,只是将其迁居别苑,衣食无忧,却再无涉政可能。
李言澈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派兵清剿西北的雍王、西南黔王,以及平定江南的叛乱。
短短数月,便将动荡的局势稳定下来。
若问李言澈哪来这么多兵马能同时应对多方叛乱。
这倒要说起李言澈登基大典上闹出来的乌龙。
几个月前辽东卫接到朝廷调兵勤王的圣旨,吴蒙带着大军慢悠悠地走了三个多月。
一路上又是剿匪又是修路,导致耽误了时间。
等抵达京城时,正赶上新皇登基大典。
朝廷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出现在城外,顿时人心惶惶,还以为又是哪个藩王打到京城来了。
结果一问,才知道是辽东卫的勤王大军,只因行军太慢,生生错过了康瑞帝的丧礼和辰王之乱。
如今倒成了恭贺新皇登基的“贺礼”。
李言澈心知肚明,并未责怪,还反而对吴蒙大加封赏,命其率领辽东卫前去江南平叛。
至于北疆军,李言澈也照用不误,派出大军前往西南平定黔王之乱。
舒长武本就无意朝堂之事,见新皇用人不疑,便也乐得领命,带着北疆铁骑奔赴西北,直捣雍王老巢。
一时间,大晋各处战场捷报频传,新朝气象渐显。
此番朝廷除了下发诏书外,还有明年会试的消息。
“大哥,明年会试,我想下场一试。”宋争渡站在宋芫面前,神色郑重。
这些年他经历了许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懵懂少年。
李言澈离京后,他代管府中事务,更添了几分沉稳历练,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与韧劲。
“想去就去吧。”宋芫笑着点头,“这些年你的学问,我看早已够了,是该去试试。”
永熙元年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宋争渡带着徐安,与高若望、魏陶儿一同启程赴京赶考。
春寒料峭,却挡不住赶考人的心火。
赴京这一路上,他们碰见了许多同样赴京赶考的举子,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意气风发的少年,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谈笑间尽是锦绣文章。
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期待着金榜题名的荣耀。
京城,舒长文已提前接到消息,早早收拾好客房。
自从舒长钰清理了一遍朝堂后,朝中官职多有空缺。
李言澈便提拔了好几位才德兼备的年轻官员。
其中就有林逸风,直接由五品编修跃升为三品户部侍郎,可谓平步青云。
舒长文因办事稳妥,也被擢升为工部员外郎,虽仍不算高位,却也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见宋争渡等人前来,舒长文欣喜不已,忙将他们迎进门:“一路辛苦了,快进来歇歇。”
“宋叔叔。”舒长文长子舒渐鸿已长成翩翩少年,恭敬地向宋争渡行礼。
宋争渡感慨道:“大宝长高了。”
舒渐鸿嘴角微抽:“宋叔叔,我都是大人了,别再叫我小名了。”
宋争渡莞尔一笑。
吴氏也迎了出来,热情地招呼道:“房间都收拾好了,你们先歇息,我去准备晚饭。”
高若望和魏陶儿连忙道谢:“多谢夫人。”
众人寒暄一番,各自安顿下来。
会试在即,宋争渡、高若望二人每日闭门苦读,舒长文偶尔也会与他们讨论时政文章,气氛融洽。
转眼到了会试之日。
贡院外人头攒动,举子们排着长队等待入场。
然而,在队伍后方,有个蓬头垢面的青年正咬着手指,旁若无人地喃喃自语。
他衣衫褴褛,身形消瘦如柴,脸上布满污垢,唯有那双眼睛时而清明时而混沌,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周围举子见他疯疯癫癫,纷纷避之不及,生怕沾染上晦气。
这人正是顾千帆。
那日辰王兵败,他趁乱逃出皇宫,一直在京城中流窜,靠着乞讨和偷窃为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