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五回道:“派去的人回了信,老爷夫人暂时留在村里,帮忙组织村民加固防御,说是等安排妥当就动身。”
宋芫闻言稍安,舒父舒母向来不是只顾着自己安危的人,他们在小黎村待了二十多年,对村子也算是有情分在。
眼下战事临近,他们想帮着村民一起防备也是情理之中。
宋芫还是不放心,乱世之中,意外太多。
“再派两个人过去,护着他们尽快过来,路上务必小心。”
待安排好一切,宋芫长长舒了口气。
他揉了揉胀痛的太阳穴,昨晚几乎没合眼,此刻只觉得眼皮重如千斤。
可眼下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宋芫强打起精神,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开始梳理目前的防御安排:
城防、粮草、人员调度......一项项列下来,密密麻麻写满了整页纸。
他盯着纸上的内容,眉头紧锁。
虽然已经做了诸多准备,但面对齐王的大军,这些防御还是显得单薄。
“备马。”宋芫突然合上本子,对门外喊道。
城西。
酱料坊现已经收拾出来,用作安置田庄的老弱妇孺。
宋芫策马赶到时,作坊里已经安置了近百人,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
在这里,他意外发现了高若望的身影。
高若望与几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正给孩子们分发食物。
宋芫定睛一看——
嚯!
还都是老熟人了!
正是林逸风的昔日同窗,张涛他们几人。
见到宋芫,众人拱手问好:“宋东家。”
“你们怎么在这儿?”宋芫惊讶道。
高若望指了指身后几个年轻人:“听闻城中安置流民,我与几位同窗前来帮忙。”
张涛补充道:“我们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也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不知可有我们能帮上忙的地方?”另一个书生开口道。
只见目光恳切,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
宋芫看着眼前这几个文弱书生,他们虽面色带着些许疲惫,眼神却很亮,那是一种不愿在乱世中袖手旁观的热忱。
乱世里,读书人的作用往往被低估,可他们的笔杆子、他们的见识,有时比刀剑更有力量。
“还真有件事需要你们帮忙。”宋芫道,“如今城中人心惶惶,流言四起,需要有人安抚民心,组织百姓互助。”
“你们读过书,说话有分量,不如帮着维持秩序,宣传守城事宜?”
高若望眼立刻拱手:“宋东家放心,此事包在我们身上!”
张涛也激动地点头:“我们这就去联络其他学子,分头行动!”
离开作坊,宋芫又去了几处临时安置点,确认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才稍稍安心。
回到别苑时,正好宋晚舟从织坊回来,兄妹俩在门口碰了个正着。
“哥,你怎么也才回来。”宋晚舟手里还拎着个布包,见了宋芫,脸上的疲惫散去些。
“织坊那边都安排好了,重要的部件我让人藏到地窖里了,剩下的也都做了记号,等过了这阵再找回来。”
宋芫接过她手里的布包,入手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是些缝好的伤药包,整齐地码在里面。
每个伤药包里面都放了干净的布条和几个小纸包。
“这些是?”
“我想着万一叛军打来了,守城的时候说不定用得上,就带着几个绣庄的姐妹连夜赶制的。”宋晚舟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纸包里面是止血的药粉,撕开就能用,比临时找药方便些。”
宋芫面露惊喜,没想到宋晚舟脑袋瓜这么灵光,连医药包都研究出来了。
“好晚舟!”宋芫高兴道,“这些可太有用了。”
届时真打起仗来,伤员肯定不少,有这种提前准备好的伤药包,能救不少人命。
宋晚舟抿嘴一笑,眉眼弯弯:“哥,咱们是一家人,我总不能光看着你忙前忙后。”
“这几天,你再组织些人多做些这样的伤药包,越多越好。药材不够就拿我的牌子上库房领取。”宋芫道。
所幸这几年,宋芫囤了不少药材,尤其是金疮药、止血散这类外伤用药,库房里堆得满满当当,足够应付一阵子。
“嗯,我明天就去安排。”宋晚舟应着,能帮上忙她格外振奋。
这时,又想起什么,道:“对了,二哥刚派人回来捎了话,说惠王府那边正缺人手抄写布防文书,他一时走不开,让咱们别惦记。”
“知道了。”宋芫点头,宋争渡能在王府找到事做,总比闷在家里强。
两人边说边进了别苑。
“哥!”宋晚舟突然喊了一声。
宋芫回头:“怎么了?”
宋晚舟小脸染上几分忧虑:“皎皎那边怎么样了?这几天好像都没听到建平府的消息。”
宋芫抿了抿唇,故作轻松道:“有你舒四哥在,建平府怎么可能有事,这几天是太忙了,等等就有消息了。”
宋芫话没说完,喉间却像卡了根刺,怎么也咽不下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