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席上,张家村的村民们围坐一起,瞧见那些乡绅富户一个个捧着贵重的贺礼前来,眼睛都直了。
有送绫罗绸缎的,有送金银玉器的,还有人送来了田契地契。
甚至有那心思活络的,打听到宋争渡尚未婚配,直接带着自家闺女上门,说给宋家当丫鬟使唤。
当然,这些都被舒父笑呵呵地挡了回去:“诸位的好意宋家心领了,只是我家侄儿年纪尚小,功名未就,眼下还是专心读书要紧。”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不得罪人,又表明了态度。
老村长坐在首席,看着这一幕幕,心里五味杂陈。
他家季青今年也下场了乡试,只可惜名落孙山。
眼下看着宋家这般风光,心里又是羡慕又是酸涩。
“乖乖,这些东西得值多少钱呐!”
见舒父婉拒了乡绅富户的贺礼,张家村的村民们更是咋舌不已。
“咋还将送上门的好东西往外推呢?这要搁咱们,怕是八辈子都见不着这等好东西!”
石头正替宋家高兴着呢,听了这话,立刻瞪了那人一眼:“二狗,你懂个啥?二林如今是举人老爷了,哪能随便收人东西?这叫‘清贵’!”
二狗缩了缩脖子,讪笑道:“我这不是没见过世面嘛......”
一旁的王婶突然咂着嘴感慨道:“还是大山娘有先见之明,当时小宋他娘刚一去,她就死皮赖脸的非要收养二林。
“还好小宋硬气,没让她得逞,不然这会儿风光的就是她家了!”
这话一出,席间顿时安静了一瞬。
几个妇人互相递着眼色,谁也不敢接这个话茬。
这大山娘都死几年了,话说“人死为大”,现在再提这些陈年旧事,就没意思了。
牛婶见状,连忙岔开话题:“要我说啊,还是宋家祖上积德。”
“你们看,老宋如今在南阳府当大官,小宋做生意发了家,二林又中了举人,这不是祖坟冒青烟是什么?”
“对对对!”
“可不是嘛,小宋自己有本事,还不忘带着咱村子一起发财。如今二林又这么争气,中了举人,将来指不定能到京城当官呢!”一族老捋着胡须感叹道。
“哎,你们说,二林要是真当了大官,会不会把宋家都接到京城去住呀?”二狗好奇问道。
“这可说不准呐,不过真要那样,也是人家应得的。”
几个村民你一言我一语,语气里满是艳羡,却不敢有半分嫉妒之心。
毕竟,宋家早已是他们高攀不起的门第,连嫉妒都显得可笑。
全子也忍不住说道:“要是我家两臭小子能有二林一半出息,我做梦都会笑醒。”
他家两小子如今也在学堂念书,只可惜脑子不行,就只会背个《三字经》和算术。
看来他是指望不上儿子们读书光宗耀祖了。
“还是底子太差了。”张瑞不由得叹了口气,“咱们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哪比得上人家书香门第?能认几个字就不错了。”
这话说得众人心有戚戚焉。
读书考功名,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且不说要花多少钱供一个读书人,单是那十年寒窗的苦,就不是一般人能熬得住的。
二林能中举,除了自身天赋和努力外,也离不开宋家的全力支持。
想到这儿,众人对宋芫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若非宋芫当年坚持送二林读书,又请来名师教导,哪有今日的风光?
“也别太灰心,眼下咱们村里盖了学堂,再积累个十几年,说不定咱村能走出不少有出息的娃。到时候啊,咱们张家村也能成个‘秀才村’哩!”牛婶笑呵呵地给大家打气。
这话说得众人心头一热。
是啊,如今村里有了学堂,孩子们都能读书识字,一代代积累下来,未必不能出几个秀才举人。
此刻,众人才意识到当初宋芫要在村里盖学堂是多么明智的决定。
他不仅为村里孩子们提供了读书的机会,更为张家村的未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想到此,众人对宋芫就更添了几分感激与敬重。
宋芫不知道村民们的心思,他正忙着应付前来道贺的宾客。
眼尖瞅见灭霸帮一众人浩浩荡荡过来,宋芫赶紧迎上去,笑眯眯招呼道:“钟哥!”
“好小宋,可终于吃上你家的流水席了。”钟会脸上带着真切的笑容,身后跟着的灭霸帮兄弟个个面带喜气。
“恭喜二林弟弟高中!”瘦猴等人像放炮仗似的,一连串的恭喜声此起彼伏。
“知道你不喜那些虚礼,咱弟兄们就带了点辽东的土产,图个热闹!”
钟会说着,一挥手,身后几个兄弟抬上来几大筐山货——松子、榛蘑、猴头菇,还有几大块上好的皮毛。
宋芫眼睛一亮,这些可都是好东西!
特别是那几块貂皮,油光水滑的,一看就是上等货色。
“钟哥太客气了!”宋芫连忙让人收下,“快入席,今儿个咱们不醉不归!”
瘦猴挤眉弄眼道:“宋哥,听说二林弟弟中了解元,咱们帮里兄弟都高兴坏了!大家争着来给二林弟弟道喜,差点没打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