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计笑道:“好种得很!不挑地,旱地也能长。一亩地能收上千斤呢!”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这个年头,麦子一亩能收两石(约240斤)就是好年景了。
上千斤?那岂不是神仙赐的粮食?
与此同时,宋芫正带着几筐土豆红薯,前往知府衙门。
原本宋芫没打算将土豆红薯献给官府,而是想从宜州慢慢推广开来,再传到广安府。但如今宜州战乱,推广计划受阻,宋芫只能另想办法。
正好这时林知府也升了官,宋芫便决定将此事托付给林知府,借官府之力推广这两样高产作物。
林知府刚下堂,听说宋芫求见,便在后院花厅接见了他。
他对这个与儿子交好又颇有本事的年轻人一向欣赏。
“草民拜见知府大人。”宋芫恭敬行礼。
林知府捋须微笑:“宋东家不必多礼。听闻你在城西开了几家铺子,生意可好?”
宋芫笑道:“托大人的福,还算红火。今日前来,是有一样新作物想献给大人。”
说着,他让随从将筐子抬上来,揭开盖布。
林知府看着那些沾着泥土的块茎,面露疑惑:“这是?”
“此物名为土豆和红薯,耐旱易种,亩产可达千斤以上。”宋芫解释道,“若能在广安府推广开来,百姓便再不必为饥荒所苦。”
林知府闻言,神色顿时凝重起来。
他起身走近,拿起一个红薯仔细端详:“当真能亩产千斤?”
“千真万确。”宋芫点头,“晚辈已在云山县试种过,收成极好。此物不挑地,山坡旱地皆可种植,且一年可种两季。”
“若真如你所言,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林知府郑重道,“本官定会命人试种推广。若真能增产,当记你一大功!”
宋芫却摇头:“大人,此事不必记在晚辈名下。只说是南方商旅带来的新作物即可。晚辈只求百姓能吃饱穿暖,不求功名。”
林知府深深看了宋芫一眼,心中对这个年轻人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好,本官答应你。”
离开知府衙门后,宋芫又去了新开张的织云坊。
此时布庄门前人头攒动,不少百姓正围着柜台议论纷纷。
“这布摸着真软和!”
“是啊,比麻布舒服多了,价格还便宜。”
“掌柜的,给我扯五尺,给孩子做件冬衣!”
一个老妇人抚摸着棉布,眼里含泪:“老婆子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回摸到这么软和的布。往年冬天穿麻衣,冻得浑身发僵,今年总算能给孙儿添件暖和的衣裳了。”
旁边的小媳妇也连连点头:“可不是嘛!这布厚实,做被褥也合适。我家那口子夜里总喊冷,这下可好了。”
宋芫站在人群外,看着百姓们争相购买棉布的场景,心口莫名涌上一股暖流。
这些最普通的百姓,所求不过是一口饱饭、一件暖衣。
而他能做的,就是让这样的日子来得更容易些。
“东家来了。”掌柜眼尖地发现宋芫,连忙迎上来,“今日已经卖出三十多匹布了。”
掌柜姓周,是刘管事推荐来的得力助手,做事麻利又细心。
宋芫点点头,压低声音问道:“工坊那边跟得上供应吗?”
“刘管事今早刚送来五十匹新布,说是女工们现在越织越熟练了。”周掌柜笑得见牙不见眼,“东家您看,这棉布比麻布柔软,又比丝绸便宜,老百姓都抢着要呢!”
整个九月,宋芫几乎都不得闲,从纺织作坊到布庄的货物调配,再到粮铺的粮食储备以及药铺的药材采购,事事都要操心。
好在有刘管事坐镇纺织作坊,加上从云山县调来的几个得力助手分别在布庄、粮铺和药铺帮忙,总算让宋芫肩上的担子轻了几分。
如今铺子顺利开张,他才终于能歇口气。
这日,宋芫正在后院整理着新到的一批药材,准备送到“仁心堂”药铺。
这批药材是他费了不少心思,托赵娘子从辽北收购来的,在如今战乱的局势下,显得尤为珍贵。
突然暗七过来道:“宋哥,人到了!”
门口,一辆风尘仆仆的马车刚刚停稳。
车帘掀起,露出冬生那张晒黑了不少的脸。
“宋大哥!”冬生在看到宋芫的瞬间,眼泪夺眶而出,单臂撑着车辕就要往下跳。
宋芫一个箭步上前扶住他,上下打量:“伤哪了?让我看看!”
三年不见,冬生瘦了许多,原本圆润的脸颊凹陷下去,显得那双眼睛格外大。
听到宋芫关心的问话,冬生摇摇头,声音哽咽:“我没事,是乔大哥他......”
宋芫这才注意到,乔风正被一个戴着面具的男人搀扶着从马车上下来。
往日挺拔如松的青年此刻面色苍白,左臂用布带吊在胸前,衣襟下隐约透出包扎的痕迹。
他向宋芫行了一礼,眼里满是愧疚:“属下失职,让主子担心了。”
宋芫松开冬生,走到乔风面前,郑重道:“乔侍卫,这次多亏有你护着冬生。这份恩情,我宋芫记在心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