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龄高升后,反而非常生气,到福州上任后,告诉别人,他不是闽浙总督,只是福建总督。他这个总督明显只能做半个主。还喜欢送别人字帖,上书两个字‘跋扈’。
他的行为让清廷降旨意斥责,说他有怨愤之气,但却没有降职。
到了五月,王有龄突然高兴起来,因为各方传来消息,李世贤频繁出现在南京战场上。而之前不管是王有龄的奏报,还是左宗棠的上书,都声称李世贤这个大伪王被包围在了金华城里。这是王有龄和左宗棠争夺金华的重要原因之一,李世贤之前控制半个浙江,是目前粤匪中排名前五的大人物。仅次于洪秀全、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等人,手下指挥的‘王’就有一大堆。
这让金华成了目前南京和苏州之外,最有价值的目标。可这个目标的核心,却跑了。
于是王有龄又开始弹劾左宗棠了,对方纵敌证据确凿。
左宗棠这次都没法解释,前面他和王有龄的奏章都证实了这一点,他坚信他的包围圈坚不可破,对方不可能是从自己手里逃出来的,如果不是逃出去的,那就是围城前已经跑了。他上当了,金华城里光树‘侍王’旗帜,让他以为李世贤在城里,对方肯定是在他包围建立之前,偷偷逃出了金华。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左宗棠也有罪,他上书说李世贤在金华,就算不是欺君之罪,也是谎报军情,跟纵敌相比,轻重也差不多。关键是说不清了,因为王有龄肯定不会承认他上当的说法,他肯定坚持李世贤在城里。
左宗棠的回应是,对金华发起了猛攻。他已经死围金华,不强攻是担心伤亡太大。他现在兵力不少,除了他的两万楚军外,还有一万多湘军,蒋益澧带队。蒋益澧此前追击石达开部,石达开部有二十万在广西分离,脱离石达开北上,蒋益澧一路追击。这部分人也加入了李秀成麾下,李秀成号称四十万大军,其中除了二十万从湖北、江西招的难民部队外,还有这二十万石达开旧部。
左宗棠和蒋益澧联合才有足够的兵力包围金华,但强攻的话,无法保证不放跑一个贼,所以采取长围战术,逼迫对方突围,在城外用火力进行杀伤。一旦攻城,双方混杂在一起,粤匪容易趁乱窜逃。
现在顾不上了,重炮轰破城墙,强攻而入,这才发现,城里果然没有李世贤。而是一些老弱,李世贤不但早跑了,连精锐都带走了。城里粤匪交代,李世贤是奉了洪秀全的命令,去救援天京了。
左宗棠如实上报,却难以服众,弹劾他的人越来越多,都坚信他纵敌。此时真相已经不重要,随着各地战事明朗,粤匪覆灭只是早晚的事情,忌惮湘军集团的势力开始联合。
左宗棠焦头烂额中,突然把矛头对准了刘勇强。他查明了一件事,刘勇强安置在温州深山中的太平军,闲时竟然接受训练。这惊出了左宗棠一身冷汗,将几万悍匪养在深山中,时常操练,拉出来就是一支唯命是从的私兵。别人想不到,他可是一眼看出了要害,当年司马懿就是这样豢养死士的。
他立刻将这件事上报清廷,要福建立刻补拿刘勇强。
刘勇强没有被补拿,而是被王有龄叫到福州总督府进行垂询。
“当时杭州危困,催兵甚急。卑职一时也招不到那么多兵,才想到这些安置于深山之中的悍匪。”
“你确实时时操练他们?”
刘勇强知道这件事会发,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不是在福建事发,而是从温州暴露了出来。起因是金华被攻破之后,城里十余万太平军老弱的遗留问题,饶廷选建议就地安置,因为在温州有成功的先例。左宗棠不放心,亲力亲为,竟然钻山去视察了,正好看见刘勇强留下的驻军在操练他们。
所以没法否认:“这些人既然归顺,就是赤子,卑职以团练之法,闲时组织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王有龄略微慌乱了片刻:“你没操练过他们,只是那些看守兵丁擅自作为。”
刘勇强立刻反应过来,王有龄是要保他。让刘勇强将这件事撇开,打死不承认。
感谢道:“卑职谢大人维护。”
王有龄必须维护他,因为这些人是杭州危急时出山的,是王有龄招过去的。细查起来,王有龄脱不了干系,他现在跟刘勇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现在左宗棠的弹劾,在王有龄看来也是针对他的。
于是交代了刘勇强如何上书自辩后,王有龄继续跟左宗棠打嘴仗。声称左宗棠这是胡乱攀咬,掩盖他纵敌之责。
王左之争,清廷最后还是和稀泥,但也确实怕这几万前太平军残部,最后让王有龄尽快将这支部队裁撤。
现在四万人在饶廷选麾下,还驻扎在浙江,四处剿匪。大乱之后,必然匪患严重。但比闽西要好很多,因为闽西时候太乱,天地会、土匪、杨辅清和石达开,不但势力混杂,杨辅清和石达开还发生了内讧,浙江从始至终李世贤都有组织能力,所以人比较集中,也没有大规模的天地会起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