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职业学院同样为大楚培养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填补了各行各业尖端人才的空缺,让大楚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建筑行业,若干年后,由男子职业学院毕业的建筑系学子组建的建筑队,分散在了全国各地,为大楚的房屋、桥梁等建筑历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和职业学院比起来,科举学院所取得的成绩丝毫不显逊色。
林初一所编写出来的教材,是很有针对性的,且考试频繁,科举学院的学子们做过的题目数量,远超其他州城的学子。
考试对科举学院的学子们来说,已算是家常便饭了。
大楚的会试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这可是举国瞩目的盛事,只有那些已经获得举人功名的才子,才有资格报考这场位于京都的会试。
每次进京报名参加会试的举人,足足有数万人之多,然而,会试却只会从这些众多举子中挑选出最顶尖的前一百名。毫不夸张地说,科举考试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林初一创立科举学院的那一年,恰好赶上了会试的年份。那时,科举学院刚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尚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没有一个人取得举人的功名,自然也就无法安排他们前往京城应考。
本来,三州之地的文化氛围就相对不够浓厚,每年产生的举人数量也较为有限。而且,从这些地方选拔出来的举人,其自身的学问水平与其他州城的举人相比,确实要略逊一筹。
因此,每当会试来临的前一年左右,那些有志于更上一层楼的三州举人便会早早动身,踏上赴京赶考之路。
之所以提前这么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可以提前订到好位置,不用担心去晚了,没有地方住,二来也可以参加各种京都里的各种诗会、书会,与进京赶考的其他学子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当然,这种情况只属于少数有钱人家的举人,家境不好的举人是供应不起京都的高额花销的。
手头拮据的举人多数会在会试前两三个月出发,等他们赶到京都,再适应一下当地的气候环境,就要立刻投入到紧张严肃的考试当中。
但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三州之地的举人,在历届的会试考试里,都不曾取得过什么亮眼的成绩。
那一届也是如此,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当时来自三州之地的三百二十七名举人前往京都参加会试。然而,会试成绩公布后,只有一人金榜题名,但排名却处于榜单的末尾,未能在殿试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当林初一得知那届科举考试的结果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她依旧按照原定计划有序地推进着科举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
经过两年的科举学院教学,三州之地涌现出了众多新晋升的童生和秀才。科举学院因其卓越的教育成果在三州之地声名远扬。
随着名气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子选择进入科举学院接受系统的学习,其中不乏往届举人。而林初一创办的会试班也终于正式投入使用。
只要能够顺利通过会试并登上榜单,就意味着这些举人的身份将从举人转变为贡士。完成殿试后,即使成绩再差,他们也至少能获得一个同进士的功名。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他们获取功名后,会在吏部的安排之下摇身一变,成为一方父母官。
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彻底摆脱平民身份,完成从民到官的华丽转变,其社会地位跟着水涨船高。
即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那也是官,同样需要担负起管理属地百姓的责任。
林初一深知,若是任由此类人成长起来,那么未来的朝堂之上必然会多出许多只知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却对民间疾苦毫不了解的昏聩之辈。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她毅然决定在科举学院每周的固定学习课程之中,额外增加几节社会实践课。
如此一来,这些举人便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亲身感受普通民众生活的不易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同时还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令他们所撰写的文章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为了减轻举子们的经济负担,林初一从府衙的库房中调拨出一大笔银子,专门用来雇佣路路通的运输队伍。
举人学员们只需缴纳一小部分路费,就能够加入这支由官府雇佣的运输队。这支队伍将负责护送他们安全抵达京都参加科考。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确保考生们的人身安全,还能让他们全程乘坐舒适的马车出行,从而节省了赶考途中所需的大量银钱和宝贵时间。
长公主殿下如此设身处地地为举子们着想,举子们心中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只能更加努力回报这份优待。
自科举学院创立以来,首次会试便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参与考试的十六位学子中,竟有一半人成功登上了会试前百的榜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