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月的西宁,风里已经裹着丝丝凉意,金黄的杨树叶开始零星飘落,在青石板路上打着旋儿。九月十二日,星期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三天连休的消息刚公布时,教学楼里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几乎掀翻了屋顶,这个突如其来的假期,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让整个校园都荡漾起轻松愉悦的涟漪。
周五随着暮色渐浓,宿舍楼里的行李箱滚轮声越来越密集,像此起彼伏的鼓点敲打着归乡的节奏。对床的晓燕把最后一件毛衣塞进箱子,拉链拉到尽头时发出"咔嗒"一声脆响。她探过身来,马尾辫扫过九月的桌角:"九月,要不跟我回家?我妈包的羊肉饺子可香了!自家擀的皮儿,咬一口直冒油!"说着还夸张地吧唧了下嘴。
小林突然掀开床铺上的帘子,露出半张带着笑意的脸:"别听她的,来我家才有意思!我们那边过中秋要在院子里搭'月饼塔',用几十块月饼摞成宝塔,再供上瓜果,可热闹了!"她边说边比划,手腕上的银镯子撞出清脆声响。
斜对面床铺的阿依古丽风风火火地扑过来,艾德莱斯绸裙摆扫过地面:"九月!来我家过古尔邦节和中秋双节!我奶奶烤的馕饼撒满芝麻,现宰的羊肉架在馕坑烤,还有蜂蜜泡的葡萄......"她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掏出块手帕包着的干果塞给九月,"先尝尝我们家的巴旦木!"
靠窗的小张抱着整理好的书包凑过来,镜片后的眼睛亮晶晶的:"要不去我家?我们土族中秋要跳安昭舞,围着篝火转圆圈,最后还要分食大月饼,每个人都能分到吉祥的寓意!"
九月被热情的邀约包围着,眼眶微微发烫。她挨个谢过大家,看着晓燕拖着行李箱消失在走廊尽头,听着小林哼着家乡小调收拾行李,闻着阿依古丽床铺飘来的干果香气,心里泛起温暖的涟漪。宿舍楼的白炽灯随着来往的脚步忽明忽暗,像在为归乡的学子们打着节拍,而这份来自天南地北的情谊,早已让她在异乡感受到家的温度。
原本热闹的宿舍,此刻只剩下行李箱滚轮远去的回声。最后一位同学关上宿舍门时,带起的风掀动了九月桌上的日历,露出农历八月十五被红笔圈出的痕迹。
(二)
芳芳趴在床上刷着手机,屏幕蓝光映在她脸上,像一层薄薄的霜:"哎,第二次不在家过中秋。"她的声音闷闷的,带着难以掩饰的失落,"每年中秋节这个时候,我爸早就在院子里摆好圆桌了,枣泥月饼配桂花蜜,我妈还会煮一大锅莲藕汤......"
"我老家过中秋啊,家家户户的人都会把桌子搬到院子里,摆上瓜果和月饼,插上蜡烛和香,拜月亮呢。街上最热闹的是猜灯谜,负责开展灯谜的人会把谜语写在油纸灯笼上,猜对了就能获得礼物......"
芳芳翻过身,眼睛亮晶晶地望着她:"听起来好有意思!我家那边还要斗蛐蛐呢,我爸每年都能拿冠军!"她突然坐起来,手机"啪嗒"掉在床上,"要不咱们今年也整点仪式感?把所有口味的月饼都摆出来,再泡壶好茶,就当是我们的中秋宴!"
九月笑着点头,窗外的夕阳正好探进半张脸,她想起小时候在外婆怀里看月亮,老人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拍着她后背:"月亮圆一次,人就长一岁。"那时不懂,此刻却突然明白,有些团圆藏在记忆的褶皱里,而有些温暖,正从眼前人弯弯的眼角蔓延开来。
九月抬头笑道:"没事,这两天咱们俩作伴,今年也能过个不一样的中秋。"月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洒在桌上,映出她专注的侧脸——浅褐色的发丝被照得透亮,睫毛在眼下投出一小片阴影。
(三)
周日下午,门卫室的老式座机响起时,九月正在整理从图书馆借来的《青市民俗志》。刘叔握着听筒,大嗓门震得整个传达室嗡嗡响:"九月丫头!有你包裹,快来拿!"推开门,穿藏青色制服的刘叔正笑眯眯地从柜台后探出身,手里除了包裹,还捏着两个油纸包:"这是同事给我的两个苏式月饼,尝尝鲜!"九月接过月饼和包裹,说声谢谢后,就跑回了宿舍。
回到宿舍拆开包裹,印着“中秋快乐”四个大字的礼盒里,八个广式月饼整整齐齐躺在金丝绒衬布里。蛋黄白莲蓉的油润光泽,五仁馅里饱满的核桃与杏仁,都带着熟悉的甜香。旁边那张淡粉色信纸上,妹妹的字迹歪歪扭扭:"姐,知道你想家,给你寄点家乡味。记得吃月饼,想你!"九月的手指轻轻抚过"想你"两个字,突然觉得眼眶发烫。
"哇!"芳芳凑过来,鼻尖几乎要贴上月饼盒,"还是广式月饼看着诱人。我在家都吃苏式的,皮厚厚的,咬一口直掉渣。"她抓起苏式月饼端详,"这个酥皮看着好脆弱,感觉碰一下就碎成渣了。"
两人小心翼翼地掰开苏式月饼,咸香的肉松混着五仁馅料的香气扑面而来。芳芳皱着眉头咬了一口:"好特别的味道!又甜又咸,不过这酥皮真的绝了,入口即化。"九月嚼着带着猪油香气的饼皮,想起刘叔说的"苏州的月亮都藏在酥皮里",忍不住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