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EVTank,2023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达1203GWh,同比增加+26%;其中动力、储能、小型电池分别865GWh、224GWh、113GWh,同比分别+27%、+41%、-1%。从集中度看,2023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CR3超过53%,出货量前三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市占率分别30%、13%、10%。
2023年中国锂电池产量超940GWh,同比增长25%;其中动力、储能、消费产量分别为675GWh、185GWh、80GWh。锂电池行业总产值超过1.4万亿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加33%。2023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886GWh,其中动力、储能、数码电池出货量分别为630GWh、206GWh、49GWh。
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加31.6%;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需求量1615Gwh,其中动力电池1268GWH,规划产能4800Gwh。2023年动力电池/装车比例57.43%,预计动力电池产量与装车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2024年H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459GWh,同比增长21%。动力/储能/数码锂电池出货分别为 320、116、23GWh。
由于供需关系的转变,行业竞争加剧,直接体现在2023年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大幅回落。截至2024年1月1日,相较于2023年年初,碳酸锂、磷酸铁锂的价格跌幅超过 70%,三元材料、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动力电芯的价格跌幅超过50%,负极材料的价格跌幅超过 30%,隔膜的价格跌幅超过10%。
2024年上半年,部分品种出现小幅回升,但整体趋势仍然持续下降,碳酸锂价格跌破9万元/吨,低端人造石墨再次下跌超过21%。
锂电池产业链包括锂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其他材料及锂电设备等细分环节。根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锂电上市公司营收总额约1.64万亿元,数据剔除企业中的大额非锂电业务,,同比下降5.1%。锂电池的业绩表现最好,实现营收超9373亿元,占全产业链比例超57%。
从营收增速来看,锂电池、三元前驱体、隔膜、结构件、导电剂、粘结剂、锂电设备等环节实现增长,其中结构件和锂电设备营收增速超10%;锂盐、三元正极、磷酸铁锂正极、负极材料、电解液、铜铝箔、铝塑膜等环节营收下降,主要因为产品降价幅度较大。
中国锂电上市企业2023年净利润总额约1060亿元,同比下降38.9%,行业利润大幅缩水。具体到环节,锂电池是2023年锂电行业最盈利的环节,一方面得益于终端新能源汽车需求保持增长带动电池需求增长,另一方面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成本压力缓解。
结构件小幅增长,而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及其他材料等电池材料各环节的盈利降幅则非常明显,主要系材料价格大幅回落,而下游采购也较为低迷所致。其中,正极材料降幅最大,尤其是磷酸铁锂正极-146.4%,与原材料碳酸锂价格大幅回落有关,使得其售价下跌和存货跌价均较大;隔膜降幅相对最小,也达-33.1%。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年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产销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占率31.6%;EVTank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的64.8%。
2024年1-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1-6月渗透率35.2%。2024年1-6月,我国出口汽车279.3万辆,同比增长30.5%。
随着汽车品牌竞争力提升和成本下降,新能源车下沉进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区间,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目前多数新老汽车厂家分别通过下调系列产品售价、推出低价位车型等方式刺激需求,随着车型增加+新能源价格下探到具有竞争力区间,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相关研报预测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超过1200万辆。
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到224.2GWh,同比增长40.7%,其中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为203.8GWh,占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的90.9%。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