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便一提,雪裔这个外号也是南方的人起的简称,因为他们住的地方常年下雪,故称为雪裔,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雪裔称呼自己民族的名称也很长,外人根本背不下来,不得不起简称,却不想这个草草起的简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在一个破旧的休息站停下让银休息一会儿,买了杯茶喝,简单休息后又继续上路。一路上空气越变越凉,我不太理解气候变化如此明显的缘故是由于什么,从地图上看欧卡岛所在的纬度虽然很高,但岛屿本身只是个非常小的岛屿,从南到北也跨越不了多远。
银越跑越快,快到我们都要跟不上她了。
中午,我们到了北方的极光港。
这里并不如传闻中所说的冰天雪地,远处连绵的山脉上确实是积着白雪,但城镇只是普通的城镇,除了冷了些。
大狗说差不多从现在这个季节起,这里就会开始一点点降雪,到了冬天整个岛屿都将被厚厚的大雪覆盖。按传统,雪裔部落的人会躲到山洞里去过冬。直到来年春末快入夏时,这里的雪才会开始消融。
安妮妈妈跑去租船,念念和大狗去订旅馆,就让安妮领着我随处逛逛。
这里远不如虎鲸港繁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街道上都没什么行人和车辆,只偶尔见到散步的老奶奶和几个来去匆匆的工人和水手。
市区里的广场倒是挺大,空荡荡的。标牌上的地图显示了这个城市的全貌,通过广场在地图上的比例就能看出极光港的规模并不大,估约只有虎鲸港的十分之一不到。但这已经是北方唯一的城市了,剩下的都是些夹在山和海之间的村镇聚落。
不仅如此,整个城市看上去就很小,走在路上高低起伏的上下坡和虎鲸港很像,但所见到的建筑都不高,熙熙攘攘的,给人一种很不发达的感觉,但我喜欢道路尽头的连绵雪山上覆盖着那一层薄薄的阳光,让天空看上去更加透蓝,让雪山显得格外神圣。
我和安妮漫步到港区的纪念馆,只有门卫和馆长两个人在保安亭聊天。
馆长是一个很和蔼的雪裔大叔,穿着朴素的旧礼服。纪念馆还在开放时间,但除了我们之外也没有其他客人,馆长便带着我们一路参观解说。
其实在最早是没有雪裔的。七千年前莎菲雅上文明崩塌后,难民们又过上了原始人般的生活,北方的人躲进了山洞里,重新开始狩猎采集的生活,这一断,就是几千年。与世隔离久了便演化出了雪裔。
直到后来莎菲雅的气候环境逐渐好转一些,星球的文明开始慢慢复苏,各个封闭的地域逐渐又有了联系,其中就包括了欧卡岛北方的族群。
南方势力入侵再加上欧卡岛自身的没落使得原本生活就困难的雪裔陆续离开家乡到外岛讨生活,外岛的雪裔们赚了钱,团结起来组建了同乡会,回到家乡集资建了这所纪念馆,以保留这个族群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印记。
纪念馆里多是雪裔部落以前的老照片和影像。遗留下来的物品,毛皮大衣、纹章、长枪、草鞋、鲸骨架、还有一只雪原狼的标本,眼睛是用玻璃珠充的。
这些文物的震撼程度非比寻常,真不敢相信只是一场天灾就能让人类文明倒退回几万年前蛮荒的石器时代。
纪念馆的顶楼展览着「镇馆之宝」,也就是安妮妈妈提到的「雪王的冰镜」和「水晶球」,放在一个冷气玻璃展柜里。水晶球就是普通的水晶球,仔细瞧还有车床加工出来的痕迹。镜子看上去也很普通。
我把这些‘宝物’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拍了照,和馆长合了影,打算就这么拿回去和公爵交差。想到以后要回去我又有些舍不得,复杂的情感在心里相互冲击着,可谓百感交集。
临走时馆长送了安妮一个特别可爱的雪原狼毛绒玩偶纪念品,安妮乐疯了,一路上抱着又蹦又跳,爱不释手。
我给念念打了个电话,要到了旅馆的地址。步行十多分钟到达旅店。他们已经把行李存放好,坐在旅店大堂里研究海图了。大狗给我倒了杯当地特产的热茶,腾了个暖和的位置给我,拉来海图让我一起看。
欧卡岛的地形像一片叶子,刚好装进一张地图里。雪裔们的极光港位于小岛西北部,也就是地图左上方,附近还标有几个零碎的礁屿,多是船只的避风港和渔民的歇息地。但我们真正要去的地点不在这张地图里,而是在地图外快接近北极圈的地方。
念念拿出安妮妈妈画的海图,在小岛西北方六百多公里的海域上空画了个圈。距离间隔三个欧卡岛那么长,中间空了两张地图的空缺。
我看了差点吓得尿裤子。
喜欢我们失去的那片海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我们失去的那片海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