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市被伞兵一团攻占带来了连锁反应。
在意识到第13师团余部和第3师团的一个联队无法阻拦伞兵总队后,第3师团随即调整作战部署。
首先是第3师团留下一个步兵联队阻击南边北上的中国军队外,师团直属部队和剩下的那个步兵联队则是分别在耒阳县城和耒阳以北的遥田等地渡江。
这个时候,肯定要确保自身安全。
同时,34师团的佐木支队则是向冠市、相市等地前进。
因为冠市镇的东侧就是通往安仁的那条要道,必须要守住这条道路。
相市则是有渡口,耒水西岸的日军可以从这里渡江,然后在佐木支队的策应下东撤。
至于第3师团的部队则是在新市等地驻守。
因为这里也有一条道路可以通往安仁,只是路不好走而已。
很明显,第3师团也在以防万一,免得佐木支队等部拦不住南下追击的中国军队。
仗打成这个样子,日军这边也觉得气愤不已。
这不是一个师团啊,而是好几个师团被追着打,就没遇到过这样的事。
关键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看到日军败局已定,其他中国军队也开始了有了行动。
在娄底、常德的中国军队,也在向长沙逼近,都想捡点好处。
不求收复长沙,但也可以收复一部分外围城镇,挽回一些面子。
包括位于东边山区的国军也在对27师团和34师团发起试探性的进攻,就是想试探一下日军的实力。
整个湖南战局,日军算是被衡阳这边的作战不力给牵连了。
日军打成这样,明眼人就知道要完蛋,于是一些人就有了小心思。
当然不是日军,日军能起什么心思?
大规模投降?
这不现实,毕竟现在还没到绝路。
即便是绝路,投降的日军也只会是少数。
起心思的是一支伪军,叫周部队,也是衡阳一战中,日军中唯一一支伪军。
周部队来源于其指挥官周翠峰。
在此时的中国,日军根据信任程度,一共把伪军分为五个等级。
第一就是最受日军信任的,在日军各种行动中会跟随日军一起行动的、纳入日军编成体系下的伪军。江西的‘靖安队’就是这种,其日中人员比例是1:2,而且日中士兵同吃同住同作战,就跟日军没什么区别,在赣北的日军每个大队基本都有配置。
就像是日军里面有台岛士兵、棒子士兵一样,虽说不是日本人,但在日军序列中,其实就是日军了。
第二就是日军各级指挥官豢养的私兵。这种部队一般跟随日军一起行动,但是有一定的独立性,例子就是晋西北神风铁血团。
第三是由日军担任各级军官、但是隶属关系属于伪政权的伪军。日军一般不会跟这些伪军一同作战,而是让后者独立作战,就像‘绥西警备军’、华北铁道株式会社铁道警察队。
第四则是日战区的各个县伪政权或日军特务机关组建的地域性伪军。这种伪军也很少会跟日军一起作战,说白了就是日军不相信其战斗力和忠诚度。
第五就是华北治安军、和平救国军、伪蒙军队这种大规模存在的伪军,日军对于这种伪军是最不信任,甚至还会派部队盯防这种伪军,但又不能不扶持。
就像汪伪政权的和平救国军,不少都是由原来的国军部队投降或者被俘后改编的。
这些伪军是日军巩固占领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否则只靠日军,可守不住那么大的占领区。
就拿中国派遣军来说,此时各种部队加起来上百万,但面临的敌人也多,国军就不说了,还有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地方自发组织的那些抗日武装。
日军兵力是多,但在正面战场要防备国军的正规军,在敌后战场又得防备八路军、新四军,兵力再多也有些不够用。
更何况这些兵力也不都是一线作战部队,不少都是后勤人员、文职人员这些。
而和平救国军这种成建制的伪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跟国军和游击队打仗不一定擅长,但防守一下占领区还是没问题。
而周翠峰营就属于第二种,是由日军第40师团第234联队长户田义直大佐组建的一支精锐伪军,平时直属于第40师团的师团部。
周翠峰营的士兵主要是由40师团在1943年湖北的作战行动中俘获的国军128师中的铁杆汉奸组成,还有部分湖南当地的红枪会和土匪等,人数最多时有500多人。
这支部队装备也算是精良,有着大量的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甚至日军还把在衡阳战役中缴获的美式巴祖卡火箭筒都交给这支伪军使用,足见日军对其的信任。
而且在衡阳战役期间,日军让周翠峰营全部穿着国军制服,佩戴国军军帽和胸章,充当日军的马前卒和斥候,同时迷惑国军的视线。
这支伪军部队在衡阳一战中的表现不比日军差,在二塘、雨母山等地的防守战中,表现也算是出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