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看着这个少年楚国学子,若有所思。
韩非有意救齐国学子,站起论道:“楚国学子谬论!此乃是礼法不分。自古华夏礼仪千古流传,何有国家依托之说?”
楚国学子冷笑:“周亡了,那我也学学齐国学子插个话:周分封天下之礼,可是依托于周王?礼,不依托于国邦,周天子以何凭证制礼天下?”
韩非本就不是一个擅长口才的人,便瞬间紧张起来,一紧张,说话就开始结结巴巴:“我……我……非说周分封……天下不是礼……我的意思是……意思是……”
韩非“意思是”什么,始终就表达不出来。
楚国学子改脸,瞬间温和一笑:“韩非不要紧张嘛。大家坐而论道,只是相互交流交流,并无国界之分,也非像齐国学子那样,专心抨击楚国。”
“你!……”齐国学子快被气炸了。
韩非被楚国学子这么安慰,紧张情绪果然稳定了下来,说话又变得利索了许多:“我的意思是法度才是依托于国邦制约。礼,却是可以源远流长。这位同窗,你觉得呢?”
韩非子果真是法家天下的代表啊。
开口就是一个“法”字。
楚国学子非常认同:“韩国同窗的话实在太对了!如果按法来说,楚国伐齐更加名正言顺了。盟约是不是法?楚齐盟约签定,依托约束的是楚国之法吗?依托约束的是齐国之法吗?不,都不是。是依托周法啊!周亡了,周法还在吗?楚王有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楚国对法的重视。既然周被秦灭,那周法不存,楚王欲立,天下才有秩序也。”
“哗……”
各国学子无不骇然。
除开楚国,其他六国治天下,无不是王室贵族手持权柄,什么时候敢说“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
傻鸟才会自己治自己的罪呢。
“好个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韩非大赞。
“呃……”韩非又突然愕然,感觉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好吧,自己口才愚钝,怎么会强出头呢?
自讨没趣。
李斯暗自摇头,明明楚国学子愚弄混听,不宣而战反而有礼有法了。
荀子点了点头,说道:“撕毁盟约、不宣而战确实不符合天伦人道。”
李斯暗自点了点头,这才是天下人的理念嘛。
齐国学子和韩非都被楚国学子给带偏了。
荀子肯定道:“国家法制,安邦定民行之有效,确实是治国之一道。”
这便是因材施教的荀子啊!
自己虽然是儒家,却从不否认别家大道,肯定国家法制。
荀子又说道:“盟约重在一个‘约’字。重在有所规范,谁来规范?国约也。周亡后,楚王虽然撕毁盟约,天下共愤,却也确实不算逾越周礼周法之道。只是背刺之举,确实坐实了。这位楚国学子是何姓名?你面生,可是新近入学?”
楚国学子恭敬道:“禀尊师,学生熊元确实新近入学。报道刚完,便遇尊师开坛论道,特来学习。”
“哗——”
稷下学宫其他学子无不哗然。
熊姓啊!
燕国学子最是敬佩:“竟然是楚国王室!楚齐交战,还敢来齐国稷下学宫学习,不怕丢了性命啊?真是勇气可佳!”
熊元哈哈大笑:“学无止境岂能畏惧身死而弃学?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以勇学,何以成学?”
“精彩!”就算是齐国学子都不得不感叹这样“勇于学习”的精神。
荀子非常赞赏熊元:“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失为一个警世勉励铭言啊!熊元置生死于度外,勇于学习,与‘朝闻道夕死可矣’曲异同工,难能可贵。”
熊元坐下后,荀子:“楚伐齐之道论毕,二论楚伐齐之成败。”
此时骄傲的学子们,个个哑口无言。
哪怕是齐国学子也沉默。
楚有乐毅太凶猛,还有白起坐镇,守家又有田单。
齐有田氏王族,却贪图享乐。
楚国破门霹雳令人震撼,楚弩神弓让人止步。
楚之利器,轻易破开齐之盾牌。
楚民心齐,齐民却有向楚之心。
楚王励精图进,齐王得过且过。
齐国拿什么跟楚国打啊?
大家都知道齐国必败,可是这是能在齐国的稷下学宫中说的话吗?
秦国学子有意想说秦救齐,楚必败。
可是蒙骜大将军偷袭闾丘新败,这时候说秦必败楚,实在毫无站脚依据。
荀子叹气:“齐国兵弱于楚,国力更远弱于楚。若无其他外援,齐国危矣。然则当下,秦军新败,魏军不见,韩军不动,赵燕贪外族之地,外援何来?齐国若不能上下齐心,何以抗楚?今日便散了吧。”
秦国学子无地自容。
赵燕学子问心无愧。
韩国学子置若罔闻。
唯有魏国学子跃跃欲试,可是想到信陵君魏无忌答应鲁仲连之事,迟迟不见动静,便也息了火。
荀子离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