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殖民地部的角度去考虑,军方的大订单就应该让殖民地分一杯羹,这不正是女王政府殖民地的作用吗?
在战争中出人出力出物资,而这也是耀眼的政绩,所谓”印度次大陆的血不流干,大英帝国就不会输掉战争”这句话,就是殖民政策的真实写照。
首相罗伯特-塞西尔勋爵闻言不在意的摇摇头,这不是他考虑的重点。
军方只会关心物资是否能够保质保量的及时送达,保障后续战役顺利发起,而不会关心由谁提供?
若真的由殖民地部负责筹集,如此巨量的物资猴年马月才能送到南非前线?
殆误战机的责任由谁承担?
陆续抵达南非的军队将高达45万人之巨,这是本世纪以来,英国动用兵力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任何后勤供应的不及时和拖延,都会造成巨大的混乱,谁也无法承担这样大的责任。
英国本土自1848年《谷物法》频布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一直大量进口粮食,以满足英伦三岛的旺盛需求。
突然增加这么大一笔物质需求订单,凭空也变不出来。
别瞧这大英帝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实际上盛产粮食的地区并不多,只有印度次大陆有能力向外调拨粮食。
但印度总督府向外大举调粮,必然会使当地数百万人挨饿,那点可怜的粮食,都是从当地人嘴里面省出来的。
埃及的尼罗河两岸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耕区,但在纳入英国殖民地范围后,英国人不允许种植粮食,只允许种植棉花。
因为英国的纺织工业需要棉花这种大宗原料,所以埃及包括苏丹粮食也不够吃,年复一年的饥荒是常态。
整个近东地区的英属殖民地都是这种情况,粮食产能不富裕,没有能力向外调拨。
英国本土需要大量进口各种优质农产品,来自北美的庞大产能,优质而廉价的小麦以及各种农产品潮水般涌入国陈市场。
在低关税的《谷物法》保护下,使英国本土的农场主更加雪上加霜,大量的地主破产,农业产出急剧缩水。
而这一切,是英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首相罗伯特-塞西尔勋爵轻叹一声,说道;“如果只是花钱,那倒不是什么大问题。我担心的是伤亡人数的进一步剧增,这给王国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
“唐国不是有铁甲车吗?我们为什么不能买一点,或者干脆自己造?”张伯伦反问道。
随即他便无奈的摇摇头,自问自答的说道;“对不起首相阁下,我忘记了军方那该死的骄傲和冥顽不宁的固执。对他们来说,像曾经的保护国军队学习一些新鲜玩意儿,不如杀了他们。”
首相罗伯特-塞西尔勋爵大有同感的点点头,英国人的骄傲并非仅限于贵族或者上层社会,而是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自信,固执到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程度。
骄傲,固执和保守是英国人身上的标签,已经融入到血脉骨子里去了。
两人谈论了会儿南非事务,很快殖民地部大臣张伯伦又把话题引到了远东,他皱着眉头说道;
“尊敬的首相阁下
如今的远东局势闹腾的厉害,必要时,应该考虑武力解决。
如今欧洲国家的态度倾向于合作,拿出更坚决的行动,而不是任由事态的继续恶化,最终导致滑向不可控的方向。
现在的最大疑虑是唐国态度,似乎更倾向于对爪哇岛扩张,而这似乎又踩到了我们政策的红线。”
“确实如此。”首相罗伯特-塞西尔勋爵神情陷入思索,皱着眉头说道;
“唐国这种吃蛋糕的蚕食策略,让我们非常难受,也很难应付。
这就像是在跳一首伦巴舞曲,他们一步步的逼近红线,踩过红线,而我们只能一步步的后退。
在国际地缘政治较量中,唐国的那位独裁皇帝无疑是个大赢家!
就像现在的东印度群岛问题,理智告诉我,不能任由唐国在南亚肆无忌惮的殖民扩张。
谁都不想在身边躺着一个精壮的大汉,那样让人难以安睡。
体态娇小而又是实力弱的荷兰王国,会是更好的选择。
问题在于南非战争暴露出了大不列颠帝国的虚弱,在美洲问题,东北亚和南亚问题乃至于世界问题上,我们都需要唐国的合作与支持。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4选1的考验,即南非问题,神洲问题,东北亚日俄问题和东印度群岛问题。
南非问题不用说了,再拨款法案的一半资金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就流入了北美,说明英国对北美形成了很强的依赖。
这是当前举国关注的首要问题,全世界都在看着英军的表现,我们承担不起英唐两国关系严重倒退产生的波折,这对本届内阁和维持大不列颠帝国荣誉都是严重伤害。
否则,肯定会凭空生波澜。
东亚的日俄问题上,唐国同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大量留学唐国的日方高层形成的亲唐派,是该国政府主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