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续命之法,就是贱卖仓库中的大量生丝存货。
这时候,洋商们亮出血淋淋的刀子,统一口径只愿意出价三成,也就是说拿出00多万两的白银,将胡雪岩手中原本价值,000万两白银的八万担生丝吃下。
这样的价格,无异于打劫。
在面临生死危境之际,左宗棠一封书信解了燃眉之急。
胡雪岩拿着这份左宗棠的亲笔书信远赴威海卫,见到了据称是兰芳国大海商的朱先生,密谈之后,双方定下了合作协议,随后市场的风云突变。
这位姓朱的大海上亲自来到了沪海,在阜康钱庄总部拍出了一张00万银元见票即付的巨额汇票,汇票发出的是享誉国际的大唐帝国交通银行,这是大唐帝国的八大财团之一。
沪海十几家报纸媒体亲眼见证了震撼人心的这一刻,这位姓朱的大海上就像掏手纸一样,直接掏出了00万银元汇票,“啪”的一声就拍在了桌上,然后慢条斯理的说道;“这笔钱给我存进去,啥时候想起来再说。”
不身临其境,无法描绘在场众人的惊骇之情。
事后大唐帝国交通银行驻沪海支行负责人发表公开声明,确认这张汇票没有问题,可以见票即付。
交通银行每年处理价值数亿汇兑款项,这一笔款项,只不过是正常的商业往来罢了。
大唐帝国交通银行是何等样的金融财团?
据公开报道;
交通银行在世界37个国家设有支行和银行业务机构,银行汇兑业务遍及五大洲,黄金储备总共46吨,是大唐帝国位列第四的世界性金融财团之一。
每年经手的国际汇兑业务高达数亿唐元之巨,换算成白银也有数亿之巨,简直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商业巨擎,实力深厚到让人高山仰止。
消息一出
蔓延全国的挤兑风潮立马停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储户将白银和其他珠宝细软纷纷的存入阜康钱庄,一场从天而降严重的金融风险就此化解。
就仿佛轻轻挥一挥手,乌云便消散了。
背靠着金融巨头的阜康钱庄,再也不是原本那个号称华夏首富红顶商人经营的钱庄,而是有着深厚背景实力庞大到惊人的大靠山。
不管是哪里的储户,说到底就是“信心”二字。
有了信心,自然就不会挤兑了,反而要将大量的钱财存入阜康钱庄。
胡雪岩有惊无险的度过了这一劫,随即便展开了凌厉的反击。
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导致从1883年到1884年华夏市场的生丝价格腰斩,生生的跌去了一大半。
胡雪岩的挥舞着钞票疯狂的入手新丝,而他这种抢货行为导致了洋商的极大恐慌,迅即参与到抢货的风潮中来。
新丝价格从原本的每担11两白银迅速飙涨,短短三天就涨到每担180两白银,随即展开了报复性的强烈反弹。
00两白银一担,0两白银一担,60两白银一担,300两白银一担,30两白银一担……
市场上抢购生丝的热情渐趋疯狂,仅仅十几天的时间,价格便很快越过了胡雪岩当初0两白银一担的成本,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一路疯涨到440两白银一担高价。
而胡雪岩也不失时机的在300两白银一担的价格上就开始放货,随着价格继续上涨,逐渐加大了放货的力度。
前后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胡雪岩囤积的11.万担生丝基本出了大半,回笼3300万两白银,手上还余剩着1.9万担生丝,回落后的市场价格依然接近800万辆。
188年月9日,胡雪岩主理下的阜康钱庄宣布引入大唐帝国交通银行,占股%,为第一大股东,胡氏家族退而居其次,占股6%为第二大股东,另外还有数百名大小股东位列其中。
这一消息愈发助长了阜康钱庄的声势,使其成为华夏第1个引入外资的本土钱庄,披上了一层洋商外衣。
据消息人士透露;
当初出手的很大概率就是大唐帝国交通银行,据说完成中外生丝商战之后,胡雪岩亲自将1300万两白银的盈利存入姓朱的大海商户头上,并且将1.万担生丝全部装船海运,未索一厘银两。
经此危机重重的生丝商战,让胡雪岩明白阜康钱庄必须要找一个大靠山,否则迟早玩完,亿万家财全都是一场空。
这个大靠山要能够让朝廷实权派李鸿章深深忌惮,否则在官商勾结之下,阜康钱庄永无出头之日,未来一片黑暗。
遥想当初的危险,依然让人心惊胆战……
在阜康钱庄面临疯狂挤兑风雨飘摇之际,盛宣怀给上海道台邵友濂打了个招呼,使得邵友濂故意拖欠了胡雪岩的饷银长达0日。
这一招极其狠毒
彼时阜康钱庄在全国各地的钱庄分号纷纷告急,胡雪岩把无奈之下准备割肉求生,0万两的饷银可是一笔救命钱,迟一天都会要命。
但朝廷也不是不给,只是晚个0天而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