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勤等人对扩编升官已经麻木了,现在是每打一次仗就要整编一次部队,他们这些最早的投诚者多多少少都能进一步,这才两天就从班长升到连长,照这速度用不了几天15团就满编了,想想都晕。
这不,杨团长又把连排长们聚起来讨论下一场仗怎么打了,晋县宫本老鬼子肯定不甘心吃这么大的亏,报复是肯定的,而且会很快。现在晋县快速机动力量是一点儿也没了,但还能动用一个步兵中队的鬼子和一个团的治安军,加起来两千多人,是杨毅目前兵力的十倍,硬抗肯定不行,但是撤退也不是办法,现在临河区和莲池区的伪势力已经被清除,根据地正在恢复,老百姓心里刚有点儿希望,马上就遭到鬼子的涂炭就太让民众寒心了,不能让郑部长的预言应验,必须粉碎宫本的这次报复性进攻,必须打疼他打怕他,让他认识到临河区和莲池区脱离他的控制已是既成事实,再收回去的代价,他付不起。
为达到这个目的,跟宫本的这场仗必须打,还必须要打赢,要赢得漂亮。所以就要好好筹谋一番,实力不够就得打巧仗,两天三仗大家也不觉得他们的团长有多疯了,10倍敌人而已,自家还有了大炮和重机枪了呢,你一言我一语废话不少,但也有不少可取之处。
首先大家都认为还要打伏击战,打敌人个冷不防,这个计策可行之处在于刚才的那一仗,没有漏网之鱼,所以今天的战况宫本不会知道,那么再次伏击敌人就有了可能,另外张友庆提出的攻魏救赵之计也是可圈可点,不过杨毅给他完善了一下,张友庆的攻魏指的是分出一部分兵力,等宫本的主力倾巢出动扑过来时,分出来的这部分兵力攻打晋县县城,县城只有鬼子宪兵队守城,肯定会求援,这样临河的危机就能化解。但是杨毅认为本来部队兵力就不多,分兵少了对晋县起不到威胁,不能调动敌人回返,分兵多了临河这里挡不住敌人的报复进攻。
杨毅的方案是用少量兵力攻其必救之处,这就是破袭石德铁路。石德铁路是前年鬼子为了完成囚笼战略修建的,去年下半年建成通车,连接河北石门和山东德州,战略意义非常大,有了这条铁路等于把冀中抗日根据地从心脏部分切割开了,原来冀中晋、深地区原本是冀中根据地腹地,有了石德铁路,原先稳定的抗日民主政府的根据地一下就成了鬼子的治安区,第三军分区在晋深地区难以立脚与石德铁路有直接关系,守护石德铁路是宫本少佐的最主要的责任没有之一,如果石德铁路瘫痪了宫本少佐难脱其咎。
跟打县城不一样,上百里地的铁路线漏洞很好找,杨毅决定让张友庆带着侦察排去完成这项工作,侦察排的人全是便衣队出身,平常活动自由度就比较高,每个人都有证件,加上归顺杨毅才两天,敌人还没引起警觉,出入敌关卡,往返封锁线都很方便,侦察排三个班分开行动,一班负责破袭晋县以东的铁路,二班负责晋县以西的铁路,三班潜入晋县县城闹出大点儿的动静。
这两天缴获的武器弹药中没有烈性炸药,杨毅将这次缴获查抄的2万多元日本军票分给了三个班,让他们想办法买些烈性炸药,另外尽可能多的买些九二式重机枪用的7.7毫米子弹和冲锋枪用的南部手枪弹,这两种子弹消耗太大,缴获也不容易,再有就是买些治疗枪伤的西药。
杨毅嘱咐张友庆行动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硬拼,尽可能要避免伤亡,如果搞不到炸药地雷,想办法颠覆一列两列火车也行,最好是军列,破袭石德铁路和骚扰县城的时机一定要把握好,最好在县城的敌人倾巢出动两个小时后进行,那时敌人扫荡受阻,县城和铁路告急,宫本就得撤兵,即使他不想撤兵,他的上司,石门的16师团长中岛中将也不会答应的。张友庆接过军票爽快接受了任务,敬了个礼就匆匆跑出炮楼。
至于如何打好明天的这一仗,杨毅制定了一个方案:
这次选择两个伏击地点,由何宇柱的步兵连在第一个伏击阵地也就是那块红薯地路段设伏,但伏击阵地只布置红薯地西面的玉米地,北面就不再设伏了,这是因为这次敌人实在太多,根本没法拦截,既然拦不住那就不拦,鬼子的行军队伍排布规定很死,只要有伪军参加,那打头走的一定是伪军,伪军这次会出动一个团,杨毅将机炮排给了何宇柱,让何宇柱先放过伪军的先头营,对中间的那个营进行猛烈侧击,杨毅自己带领警卫排在红薯地南面一里多距离的瓜地设伏,战马放在东面的玉米地里,人则藏在在离土路50米处的瓜地地下提前挖好的藏身洞里,在土路上埋设大量集束手榴弹,专门炸走在最后的小鬼子,警卫排除了配置他从疗养院带来的那支冲锋枪,再配置两挺轻机枪,其他战士都配备20响驳壳枪和缴获的6支掷弹筒,集束手榴弹引爆后警卫排向鬼子打一匣子弹后立即撤出阵地,向身后玉米地撤退,骑上战马参与对伪军先头营的围歼行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