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记跟管县长对视一眼,两人都露出抑制不住的欣喜神色,说实话,集安县治所设置在佛台确实让集安县委县府很尴尬,佛台镇在集安县的最北边,离南边的三个区实在太远了,磁窑有警集安县大队根本无法顾及,每次鬼子扫荡后,县府就得拿出救济粮款慰问东三区受灾的群众,钱粮花出去了还得不到群众的谅解,一些不怕事的老人指着县领导和县大队领导的鼻子骂娘,说公粮没少交养了部队不管百姓死活,鬼子祸害人时看不着县大队,鬼子走了县大队才出现,老百姓养县大队还不如养太行山里的游击队。
不是县委县大队不想管东三区,实在是没那个力量,县大队原本就是一个营级单位,4百人枪,分兵到东三区的结果必然是东三区保不住西五区也完了,县委也不是没想过扩军,可是枪支弹药和粮食物资都是问题,即使军分区能下拨一部分武器,但是养军的粮秣物资和资金需要长期供应,这样就要增加老百姓的粮税,这显然不符合减租减息政策,去年杨毅当独立团长时曾经往瓷窑区派了一个营,这让集安县委领导和东三区的群众很是高兴了一阵,可是好景不长,没到两个月这个营就被军分区抽调北上开辟新根据地了,不但如此,军分区还从本来就兵力不足的县大队区中队抽调干部战士到新根据地工作,使得地方武装更加削弱,为此事县委和县大队领导们没少闹心,现在杨毅主动提出扩大县大队力量,加强东三区的防御,而且不增加县政府和下面各区村镇的负担,怎不叫人欣喜异常。
陈书记当即拍板同意了杨毅的计划,不过陈书记和祝政委都希望杨毅留在佛台县大队队部,杨毅有些难为情的把自己的私事跟大家说了,几个领导和祝政委明白过后纷纷祝贺杨毅荣任准爸爸,凑趣孩子出生后要杨毅摆酒席庆贺,杨毅自然满口答应,他去古月驻防的事情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杨毅回土山驻防,确实跟柳杏儿怀孕有很大关系,柳杏儿在麦收期间就开始害口,母亲朴英顺经验丰富,派人给亲家公、亲家母捎信,护送老中医齐先生回家,给柳杏儿凭脉确定是喜脉,全家喜不自禁拍手庆贺,当即给了齐先生一百大洋的红包,并让小兰给杨毅拍了报喜的电报,接到电报,杨毅、杨静、雨燕、林颖等人也是万分高兴,杨毅当即就要杨静返回老家照顾柳杏儿,杨静考虑柳杏儿现阶段只要保养身体不做过于激烈的活动就行,如果有事有齐先生在应该没啥大碍,部队每天打仗,伤员日益增多,许多大手术离不开她,她也不想离开杨毅,就跟杨毅商量等柳杏儿到六七个月后再回家,杨毅也是舍不得静姐离开自己,也就同意了杨静的意见,让林颖给家里拍电报,让柳杏儿保重身体,等他回去。所以杨毅得知上级要处分他把他贬到县大队,他并不怎么委屈,当韩司令、陆政委同意他回集安工作,他甚至高兴地眉飞色舞。
送走了县领导,杨毅和祝国兴又召集县大队排以上干部开了会,这就算是走马上任了,初次上任,见面礼还是要给的,杨毅送给了连排干部每人一支德制20响驳壳枪,给了营团干部每人一支白朗宁枪牌撸子和一匹东洋高头大战马,全体干部人人兴奋的红光满面,对杨毅这位领导很是拥戴,除此之外,杨毅把车上的6门迫击炮6挺重机枪都留给祝国兴一半,还留下了半卡车炮弹、子弹,500套八路军军服和2万银元,把祝国兴美的脸上开出了花。
不仅是祝国兴高兴,整个县大队换装后也跟过节一样,县大队不是八路军正式编制,只是地方武装,不配发八路军军装,最多也就是下发一些军帽,衣服的话都是个人筹备跟老百姓民兵差不多,现在统一配备了标准军装,整个部队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士气空前高涨,有了杨毅给的重武器,机炮排扩编成了机炮中队,战斗力也有了质的提高。
在佛台住了一夜,杨毅带着特务连和六辆卡车在第二天中午回到了古月镇土山基地,把部队交给在此驻扎的李涛安排,杨毅、杨静、柳铁柱、王雨燕、于梦娜、韩泉、林颖没有驻留,随即上马往翠萍村飞奔。
翠屏村,杨家已经不是最靠村北头的家园了,现在杨家已经处在北数第三排房的中间位置,由于杨家大门外有了甜水井,大地主贾兴旺的土地都成了抗日民主政府的官产,村子里有需求有条件的农户都纷纷紧挨着杨家置宅基地盖房,年轻人分家自立,三年来硬是多了三十多户人家。
中午时分,杨家前排正屋客厅的八仙桌旁,柳杏儿和婆婆朴英顺每个人照顾着一个娃娃各占一边,公公杨老栓跟外孙女青青坐在一边,小兰则在一旁盛饭端菜,一家人正准备吃饭。
家里的土狗大黄趴在地上等着大小主人们的赏赐,据大黄的经验小主人们的赏赐要比老主人慷慨的多,几乎每次吃饭,至少会有一位小主人会把饭碗打翻,牠就能享受到美味佳肴,老主人最多也就是赏个骨头或剩菜汤,要说主人中就属那个个头最高的主人慷慨仗义,只要那个主人在家,牠每天都能享受到上好的饭菜,甚至能吃到带肉的骨头,嗯?这是什么声音?大黄突然扬起头竖起了耳朵,接着“汪!”了一声,就窜出了屋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