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本镇的孩子还是难民少年,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每天的三顿饭,尤其是午饭,那简直就是天天过节,早晚苞米面饼子小米粥香油泡咸菜顿顿管饱,别说难民少年,就是家在本地的孩子也很少吃到,中午更不得了,两个大馒头一大碗热乎乎的炖菜简直是在过年,难民孩子们吃第一顿午餐时几乎都哭了,他们好想能把眼前的饭食给还在流浪的亲人们分一些。
儿童团正式成立后,学兵们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三件事:学习、练武、劳动。没玩的时间吗?有,那是学着玩、练着玩儿、干着玩。杨毅给老师们的要求是松散式教学,没有书,一个学生一只铅笔一个本子一个石板,本子不是写作业用的,是考试用的,老师不留作业,全凭学兵自觉自愿在下面用石板或者在地上写划。教室里没有桌椅,只有一块块砖头,山墙上有黑板,老师每天教授的文化课极少,国文课每天两三个生字,写在黑板上,老师就开始讲字义,讲组词,讲造句,多数时间是讲故事,其他文化课老师都是如此,孩子们都能跟得上,小本子上考试成绩都是5分。练武更是当游戏练,凭自己的悟性练成啥样就啥样,林颖凭着自己对特训班的记忆,让木瓦匠做了些单杠、跳马、独木桥、障碍墙啥的,孩子们互相攀比着练,教官不苛求,但是暗自把好苗子记下来。
学器械主要是学习打枪用枪养护枪,每十天就有一次5发子弹的实弹测验,实弹射击都是在窑洞里和地道口向外打枪,声音传不出去,也就引不起路人的注意,因为实弹射击是儿童团所有的学习训练科目中唯一记载和公布考核成绩的项目,而且有物质奖励和处罚,学兵们对射击的学习训练也是最认真。每次射击五发子弹打中五十环的,马上就会得到一块银元的奖励,少一环扣1角津贴,一个月的津贴扣完拉倒,开始大部分人都得不到津贴,后来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拿到奖励了。这一奖惩措施几乎让人发狂,学员们但凡有一点儿时间就练平举一头拴着砖头的棍子,实弹射击这天也是孩子们攀比嘲笑伙伴的节日。
学兵对骑马的训练是一个从畏惧到酷爱的过程,大部分人都有被摔下马的经历,也有被摔的头破血流的时候,有好些女孩子还吓得嚎啕大哭,不过克服了恐惧紧张,大家都期盼每三天才有一次的骑术课。天气已经很冷了,游泳课就没有开,大部分旱鸭子想到明年就要到小清河里扑腾心里既好奇又恐惧。
学兵要劳动吗?要劳动,而且活不轻,干什么?挖地道!开始孩子们对这个又累又闷的活很是不乐意,十几天后就不一样了,这是在挖藏猫猫的洞呢,从这个洞口进去从那个洞口出来,太有意思了。
学兵也有难受的时候,而且每天都有2个来小时特别难受,这就是每天早上的长跑,杨毅出钱让工匠在临近营地的小清河上修了一座小石桥,能通过一辆马拉大车,每天早上学兵们便跟着杨毅团长从营地一直往西跑十里地跑到地头稍事休息再跑回来,两个小时之内跑回来的孩子三顿饭正常,超过两个小时的也不是不给饭吃,只是午餐别人吃白面馒头,超时的伍吃玉米面饼子,不是超时的那个人,是那个人所在的小集体五个人同时没得白面大馒头吃,吃不到细粮粗,粮倒是也能填饱肚子,可是大家都吃白面大馒头自己几个人却啃着黄金饼,脑袋都恨不得扎裤裆里,拖累大家的那个人总是含着泪吃饭。
逢五是探亲日,开始时家在近处的当地学兵,一到探家日就穿着一身漂亮的军装,背着两个白面大馒头四个黄金饼子,要是初五还能带着大洋回家,在家里的地位那是不一般的高,被人重视被人尊敬的滋味太爽了,不过后来回家探亲的就越来越少了,原来儿童团逢五中午就改善生活,不是大肉包子就是红烧肉,这也太那啥了,回家探亲的孩子们回来后那点被人高看的神气都被哈喇子给淌没了。
儿童团成立之初让所有男孩子不爽的是每个班的班长都是女生,而且儿童团副团长竟然也是个女生,凭什么呀?小班的孩子倒没啥意见,小兰姐姐对大家很好,大家都很喜爱她,愿意听她的。中班的孩子有些小嘀咕,不过经过文化课学习和射击考核不服气的人也不言语了,于梦娅班长的文化知识比教官好像还厉害,每次射击考核都能拿到现大洋,不服气不行啊。
柳杏儿是副团长也是四个大班的班长,身后总跟着两个班副灵儿和巧儿,三四五六,想到哪个班上课就到哪个班上课,看谁不顺眼就提搂出来训一顿,越是大龄男兵越不留情。
四个班的男兵都火大,终于大家选了个团长不在家副团长主持工作的日子,四个最优秀男兵正式向副团长发出挑战,长跑、翻越障碍、骑马、射击、搏击五项比赛,三比二胜赢者上位输者下位,柳杏儿毫不含糊的接下挑战,全团的教官学兵都当裁判员,柳杏儿长跑输给了谷文,障碍输给了刘树斌,骑马输给了江大元,射击输给了肖雄,搏击比赛结束四位挑战者全被抬进了医务室,副团长翻身上了枣红马绕着围观人群跑了一圈,用马鞭指点着大班的男兵呵斥谁还要挑战,男兵们一个个都矮了大半截,女兵和中小班学弟学妹把手都拍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