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是忠诚度完全不同,双头鹰大队绝大多数官兵都非常钦佩杨毅,认他为主,全体干部对他都非常忠诚,而护矿队对杨毅的忠诚度几乎为零,认识杨毅的人只有胡风、刘大壮和纪逢春,于梓轩才是护矿队的主人,于家给护矿队员买武器装备,发放粮饷,很多队员的家属住着于家提供的房屋,干着于家提供的工作,佃租着于家的土地,甚至是于家的远亲近邻。
这支队伍只对于家有归属感,虽然冯建光、刘大壮、纪逢春他们在训练时也给护矿队员们讲述过杨毅的英勇事迹,可是对护矿队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他们来说那只是遥远的故事而已。
杨毅知道他不可能掌握住护矿队,于家虽然感激他,甚至愿意用金钱的方式报答他,但于家不可能归顺依附他,对于于梓轩来说杨毅也就是个少年侠士,有一身不错的武功,结交了一些江湖英雄,身家只有五亩薄田,一家小诊所药店不值一提。所以杨毅跟于家只能是朋友关系,最多就是关系好些的朋友,杨毅对于家和护矿队并没有太高的指望,只是希望一旦战火烧到冀南,于家不要垮的太惨,能有实力做自己的盟友,关键时候能帮帮自己,仅此而已。
基于这种想法,杨毅找到于梓轩,跟他商量如何让他的护矿队整编成一支有相当战斗力的专业正规部队。
几个月前,杨毅为了救于梓轩和他的三个子女,干掉了六十九军的5个军官,确实把于梓轩吓坏了,成天提心吊胆就怕石友三降下雷霆之怒屠了于家窑,急急忙忙购买武器成立了300人枪的护矿队,准备跟六十九军血拼一场。
让人没想到的是,护矿队训练出了模样,六十九军却调到了遥远的山东,危险一下远离了于家窑。
于梓轩兄弟对护矿队的重视度也随之降了下来,300人不是小数,无所事事还拿饷钱着实让人肉痛,就立下规矩,护矿队实行半军半工制度,每月每人要拿出15天下煤矿挖煤,另15天按纪逢春的训练计划训练,军饷还是比全日制矿工拿的多,护矿队员也就没啥怨言,有看法的只有于梦娜、胡风和纪逢春,但胳膊终究拧不过大腿,只得随矿主的意思去做。
于矿主听说杨毅要整编护矿队,提高其战斗力,虽然心里不以为然,但是杨毅的面子必须要给,就把二弟于梓轸胡风纪逢春和胡管家找了来,在杨毅的一再要求下也把大女儿于梦娜叫来了。
看见大家到齐,杨毅把这段时间听到的中、日两方面广播的战事情况给大家做了通报,认为国军在淞沪、华北以及山西战场损失惨重,几十万兵力化为乌有,国民政府迁都不是谣传,已经向武汉和重庆转移,也就是说首都南京很难守住,战争已经从中日对峙状态向国军败退状态演变,十有八九年底国军就会雪崩式溃败,日军会快速占领华北和华中地区,然后在华南和西南方向再次与国军对峙,因为这期间日军要消化华北、华南的庞大占领区。
所有这些情况大都是杨毅妈妈听了日军的广播告诉杨毅的。
而于梓轩等人听到看到的国民政府的广播和报纸发布的消息却跟杨毅说的完全不同,在他们看来目前的形势还不错,国军采用层层抵挡的战术以空间换时间拼兵力,已经消耗了日军绝大部分战斗力,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日本国内已经再没有常备军支援华北和淞沪战场,中国抗日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只要再坚持一段时日,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就会崩溃。
杨毅见说服不了于梓轩等主要当家人,扩大护矿队的编制增加护矿队的武器装备的想法不可能实施,只好退一步要求护矿队按作战部队编制整编,以应付即将到来的战争。
护矿队现在的编制很是松散,总队长是胡风,纪逢春还是教官,下面只分成了三个百人队,每个百人队一名队长,下面就没细分了,后勤供给全靠于家大院的胡管家张罗。日本人如果真打过来,这种队伍根本不能有效的控制掌握,很可能是一片散沙。
为此杨毅根据红军和晋军的部队编制结构,希望护矿队能把最小编制单位缩减成9人到10人的班,一个班长管8到9人还能照顾的过来,士兵不至于打起来找不到头领,三四个班再组成一个较大的战斗单位叫小队或者排都可以,三四个小队成一个中队,三个中队成一个护矿大队,整编过后要立即按新编制进行强化军事训练,尽快磨合熟悉,学习训练相应的战术配合。
于梓轩一听就肉疼了,按杨毅这个方案改编护矿队那要增加多少头领啊,现在护矿队的大小头领有5个,每个头领拿的饷银比普通队员都多几块大洋,按杨毅那种方案整编的话,至少要增加40多个头领,最小的班长饷银也得比普通队员的饷银多一些,哪怕是多1块大洋吧,小队长、中队长、副中队长、大队长、副大队长、参谋长一拉溜下来,每月光增加的钱就是二百多大洋,这就是要多挖二百多吨煤,或是多付出1万斤苞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