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炼不失体统,有板有眼却又有些个人风味,实在是一篇好文章。
孔颖达已经在心中给这个叫陈荩臣的考生定好了位置,随后把试卷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在看过试卷后也是不住地点头,这考生写的有理有据,其中提到的许多措施都是可以实施的。
李世民看了看着名,原来还是一个熟人,是那天在溢香楼里一起吃酒坐在他身旁的年轻人。
当时李世民就看他十分顺眼,没想到才华也是出众的。
李世民已经在心中给他定好了官职、、
接着孔颖达又接过一份试卷,着名的是张元芳。
这个张元芳就不同于陈荩臣了。
首先是明经一块,默写部分倒是挺不错的,字字正确,可是到了自己见解这一块儿这个张元芳就不行了,显然是把书中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的,孔颖达一看便知道这个人明经一科能难拿到高分,索性直接看他写的策论。
虽然文章白话多了一些,但是条例还是很清晰的,也是有板有眼地讲诉着大唐周边各国的情况。
同时他还提到了高昌国,说高昌国有一种植物,虽然记不清名字,但是其花瓣可以纺线织布,竟然其功效要比麻布还要好,这倒是让孔颖达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没想到这个黄毛小子虽然书读的不咋地,但是见识还是比平常人多啊。
张元芳还提到了如何对付突阙的骑兵,就是采用盾兵和弓兵结合的战术,弓兵躲在盾兵后,在突阙骑兵进攻的时候,弓兵先采用抛射再采用平射。弓兵主要的目标是马而不是马背上的突阙骑兵,这样以来很容易造成突阙骑兵阵营慌乱,同时盾兵徐徐渐进,配合手中的长矛刺杀落下马的骑兵或者在骑兵进攻时专门刺马的肚子。
虽然这套战法并不新颖,但张元芳倒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果让张元芳指挥一场战斗对阵突阙的骑兵的话,兴许张元芳还有胜利的几率。
孔颖达只希望这个叫张元芳的考生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在批改了一些错误后也递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结果试卷,先是皱眉,没想到这小子的试卷明经这一块儿,只有默写得了高分,而其他部分改错的还是错,有的甚至错的离谱。。
李世民突然有些怀疑这样的试卷怎么还会通过这么多检查送到御前的,莫非是有斯通款曲?
李世民看了看孔颖达,只见孔颖达示意李世民看策论。
李世民也只好跳过前面的部分,直接看这小子写的策论。
果然,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比如说张元芳提到的那个植物,李世民就很感兴趣,要是能够在大唐种植,那百姓冬天也就不会冻死了。
然后就是这小子写的一些战术,虽然不是很新颖,但是实用性特别大。
李世民是马背上的皇帝,也可以说是一名军事家,当然一眼就看出了张元芳在策论中提到的战术中的可取之处和弊端,但是经过筛选融合,倒是一种新的战术。
李世民在心中觉得这个张元芳倒是一个做武将的材料,也许就应该扔到军营里练练。
于是李世民在心中给这个张元芳留下了位置。
紧接着就是一些其他试卷,要么就是明经中自己见解这一块有独特的见解,要么就是策论写的出类拔萃或者新颖的。
这些试卷都送到了御前供李世民一一批阅。
李世民从中挑选了几个看起来有才华的人,决定把他们放在榜上。
“恩?这策论怎么这么多白话?”正当李世民在想如何排名的时候,下面审阅试卷的人中传来这样的声音。
“什么?让我看看。”
“恩,白话虽多,但是这三冗一说极好!”
“对,你看他写的这个天下局势,竟然这般清晰,不仅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法子,还有不伤一兵一卒就能同化的法子,真当是篇极好的文章,就是白话多了点。”
很快,这份试卷就送到了孔颖达案前。
孔颖达看到试卷的一刹那,竟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因为李长青的字实在是好,颇有一种自成一体的趋势。着名李长青,用的是狂草,直接把豪气拉满。。
再看看这考生的明经这一块儿。
默写不用说,字字正确,自己见解这一块儿也是别具一格。
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有其他人的见解的理解,反正只要是李长青认为对的都写了上去。。
就跟政治考试一样,只要是觉得对的就全写上去。。
孔颖达突然有一种头皮发麻的感觉,因为这样写实在是太乱了,很容易让人误会考生的意思,如果不细心就很难找出考生自己的见解。
题目问的就是自己的见解,不管你写多少,只要自己见解到位也是得分的。。
可李长青的灵魂来自现代,别说对文言文有自己的见解了,能够理解就已经很不错了。
孔颖达又有些纠结了,因为李长青的字实在是过于好看,这么赏心悦目的试卷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可问题是这份试卷明经这一块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