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操作台在冷白色的舱灯下泛着幽光,陈哲宇的食指腹触到石板边缘时,掌心那道因常年维修反物质引擎留下的老茧,正擦过楔形符号凹陷处凝结的矿物结晶。那些历经万年侵蚀的刻痕里,还嵌着深海沉积的珍珠母碎屑——三小时前,他们刚从百慕大三角4700米深的海底废墟中打捞起这块石板,盐粒还在操作台缝隙里滋滋作响。
当第七块菱形石板嵌入凹槽的瞬间,控制舱顶部的环形警报灯突然发出蜂鸣,十二道红光如血色年轮般扩散开来。陈哲宇后颈的生物芯片泛起麻痒,这是植入体对强磁场的应激反应。那些原本灰扑扑的符号先是渗出暗红色纹路,宛如干涸的血管突然注满鲜血,继而爆发出熔岩般的金光,顺着石板边缘的导流槽蔓延至操作台,在全息屏上投射出跳动的星图残片。
"氧含量下降至18.7%!"林夏的声音被氧气面罩过滤得失真,她下意识按住胸前的压力阀,看着呼吸产生的白雾在面罩内侧凝成细小水珠。全息屏上,编号DX-7、BX-12、CX-9的三颗红矮星正以肉眼可见的频率震颤,光谱分析显示其表面温度在三十秒内骤升两千摄氏度,宛如三颗被敲击的铯原子钟,在星图上敲出肉眼不可见的引力涟漪。
陈哲宇的目光锁定在石板中央的三角矩阵上,那里的符号正按照斐波那契数列的节奏明灭。他突然想起在剑桥攻读量子考古学时,导师曾展示过的美索不达米亚泥板——那些被解读为历法的刻痕,实际是昴星团的时空坐标。"亚特兰蒂斯人用脉冲星的衰变周期当刻度..."他的指尖在操作台划出弧线,将三颗红矮星的位置与石板上的几何图形重叠,"就像把时间折成纸船,放进引力的河流。"
林夏的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作为星图解析组最年轻的首席工程师,她曾在模拟系统中推演过17种时空锚点模型,但从未想过真实的能量共鸣会如此狂暴。全息屏上,三颗红矮星的引力场正在编织成三维网格,每个交点都闪烁着微型超新星爆发般的光芒。她突然注意到石板边缘的水流状纹路,此刻正与星图上的星际尘埃带完全重合——那不是装饰,是货真价实的星路导航图。
"看这个!"周念真的惊呼从观测舱传来。陈哲宇转身时,正看见她航天服上的反光条扫过操作台,颈间的银吊坠在金光中浮现出双蛇衔尾的纹路。那个本该是装饰品的古董,此刻正以与石板相同的频率振动,吊坠底部的凹槽里,隐约可见与石板符号同源的刻痕。三小时前在潜艇里,周念真曾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家族传下来的纪念品",现在看来,那更像是一把等待插入锁孔的钥匙。
控制舱的地板突然传来蜂鸣般的震颤,就像整个宇宙在清嗓子。林夏看着能量读数突破临界值,反物质引擎的输出功率正在以负指数衰减——那些金色的符号,正在吞噬飞船的能源。陈哲宇的生物芯片突然爆发出尖锐的痛觉,他踉跄着扶住操作台,看见自己的掌心在金光映照下透出青黑色血管,那些纹路竟与石板上的符号走向完全一致。
"他们在扫描我们..."周念真的声音带着哭腔,她的吊坠已经烧得通红,却奇迹般没有灼伤皮肤。观测窗外,三颗红矮星的光芒开始扭曲成莫比乌斯环的形状,空间本身如同被揉皱的锡纸,在引力透镜效应下呈现出诡异的曲面。林夏突然想起操作台底部的铭牌:"启明星号建造于2147年,由亚特兰蒂斯研究基金会赞助..."原来不是人类找到了石板,而是石板找到了命中注定的载体。
当第一缕时空乱流渗入控制舱时,陈哲宇看见自己的左手穿过了操作台。那些金色的符号正在将物质转化为能量,每一道纹路都是一个微型虫洞。林夏果断按下紧急制动阀,却看见红色按钮在指尖化作光点飘散——时间在局部空间里已经失去意义。周念真突然举起吊坠,银饰与石板的金光在空中相撞,爆发出蓝宝石般的辉光,那些即将消散的符号竟逆流回石板,在表面拼出一幅新的星图。
"是递归坐标!"陈哲宇的笑声里带着疯狂,他终于明白三角矩阵的含义——那不是起点,而是无数个终点的重叠。全息屏上,三颗红矮星的位置正在生成新的坐标,每个坐标点都对应着石板上一个消失的符号。林夏看着能量读数重新归零,反物质引擎却依然稳定运转,就像整个宇宙在帮他们作弊。
警报声戛然而止,舱灯恢复成柔和的冷白色。周念真瘫坐在地上,吊坠不知何时回到了原位,双蛇衔尾的纹路里多了一道细微的裂痕,宛如时空的胎衣。陈哲宇捡起掉在地上的石板,发现那些楔形符号正在缓慢旋转,原本空白的底部浮现出一行新刻痕——不是文字,而是三个首尾相连的箭头,指向三个不同的象限。
"我们该选哪一个?"林夏的声音还在发抖,她看着全息屏上跳动的新坐标,每个都代表着百万光年外的未知。周念真摸着吊坠上的裂痕,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当蛇咬到自己尾巴时,记得看看嘴里含着什么。"她抬头望向观测窗,三颗红矮星的光芒已经平息,却在星图上连成了一个眼睛的形状,瞳孔处闪烁着石板的金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