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八万大军拔营向西,阿力台率领万余鞑靼骑兵作为大军先锋,一路搜寻马哈木的踪迹。
“朝廷眼下,每年要消耗多少国库的库存钱粮?”
郭资的提议让朱高煦拍了拍脑袋:“倒是忘记这件事了……”
“若是房山、滦州等地铁路也能竣工,应该会下降到四百万贯。”
千户官说完,帐内贵族们纷纷紧张起来,马哈木的脸色也并不好看。
最后,朱高煦根据三方的情况,给他们各自划定了淘金探索区,并勒令大明民间商帮向南方淘金,不得参与北方的冲突。
只要东北铁路修通,继而再修建鹤城前往忽兰忽失温,乃至更西边的铁路,届时就可以对漠北移民,配合抽水机和新作物巩固这片疆域。
“对于东北之民,主要以农业和工业并行来进行。”
将昆仑洲的事情解决后,朱高煦便开始继续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内。
“陛下,臣建议修建一条房山通往北京东站的铁路,再修建一条从永平府滦洲铁矿连接永平站的铁路。”
日本撤退后,朝鲜对日本的营地发动袭击。
亦失哈声音小了几分,朱高煦闻言哑然,最后笑了笑:
“我们没能抓到舌头,但从这次的规模来看,明军数量恐怕不会少于五万。”
日本则是上疏说朝鲜导致营地内死伤近千人,数千两黄金被掠夺。
时间一点点过去,北方的各类水泥场、炼铁场在不断工作,西北铁路的勘查也越来越向西。
“东北沃土千里,只是由于得不到治理,许多土地积淤而无法耕种。”
“如果这段铁路能修通,那山西北部的煤炭就能在两京铁路贯通的同时,将源源不断的煤炭运往江南,提早实现煤场自给自足,并解决江南百姓的柴火问题,你以为如何?”
郭资回答了东北铁路建造情况,朱高煦听后颔首。
八万人聚集的营盘规模宏大,看似很多,但等大军抵达漠西,这八万人恐怕只能剩下两万了。
很快,户部尚书郭资便赶来了武英殿,并在入殿作揖后询问道:
“殿下,燕然都司还需要继续维持吗?”
“自然可以!”郭资不假思索的回答。
“按照太上皇的意思照办,另外询问太上皇何时南归。”
双方之间必然会为了资源而产生摩擦,而这也是朱高煦想要的。
小冰河期的东北洪涝灾害严重,那是因为无人治理才导致的洪涝。
亦失哈见状颔首,紧接着便将奏疏拿出去令人照办去了。
能输送粮食代表自给自足还有存粮,而历史上的辽东每年需要从山东、北直隶调上百万石常平粮价才能存续。
“这……”郭资顿了顿:“去年是六百万贯,今年至如今已经消耗四百三十余万贯,到岁末估计会达到七百万贯。”
他来询问的目的,恐怕是觉得没有必要在漠北投入大量资源。
当然,这其中也涉及房山没有铁路,还需要用马车运煤导致效率低下。
“冷总比被重创要好,如果明军迟迟不走,那我们便向西吞并吉利吉思、克烈亦惕、贴良古惕它们。”
“送?”朱高煦皱眉:“我没说把他送去孝陵。”
这三年还可以用海外战争缴获的金银,以及解缙案和纪纲案抄家所得来度过,但三年后就得勒紧裤腰带了。
“他们不动,仅凭我们手上的两万多骑兵,绝不是明军的对手。”
郭资回应了朱高煦,顺带还询问了钱币的问题。
“可以这么想,但不能真的这么想。”
他们不是马哈木,马哈木在这几场战事中俘获了不少鞑靼部俘虏,故此实力增长,但太平和把秃孛罗在与鞑靼的这两场战事中损失惨重,本部兵马不过万余人。
“东北铁路,如今到什么地方了?”
故此在同意山西北部铁路的时候,郭资也建议道:
朱棣说了一个绕口令,同时将目光投向营盘。
当然,这种可能性不大,朱棣并不认为太平和把秃孛罗有这样的胆量。
“辽东、渤海等地百姓得知朝廷要修铁路,并且陛下会在铁路修通后前往吉林,因此报名之人络绎不绝,工人数量十余万。”
“如今有了抽水机,那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东北之地足够开垦数万万亩耕地。”
“已经修抵辽西府宁远县,预计明年这个时候就能修抵辽河西侧。”
朱棣解释了一番,身旁的朱瞻基闻言询问道:“若是这么说,那有了抽水机后,岂不是可以一路耕种向西而去?”
“此外,如今既然是新朝,那是否要将永乐通宝更换为洪熙通宝?”
“这段铁路六百里,工部的报价是三年二百四十万贯,造价并不算高。”
朱高煦用朱笔圈红,交代亦失哈的同时不由询问。
历代君王即位后,都会制作新钱,但朱高煦并未下达铸造洪熙通宝的旨意,所以郭资特意询问。
尽管在他划分的区域中,这片区域比三方势力的本土还要广袤,但真正能被他们利用的地区并不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