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本为国策,如此不绝,国亦不绝,各职各业,滔滔不绝,国可徐徐积累,越发富余,自是强国之道。”
管仲滔滔不绝,似有无尽之言答之。
而风允越听,眼神越发纠结。
待答毕,管仲周身的文气越发激荡,隐隐有趋近一流之势。
风允见之,微微闭目,他本不欲改变他人,但……
只听天空轰鸣一声。
管仲后背一紧,那即将突破的文气凝滞。
而周围陷入管仲文道的人,纷纷惊醒。
邹衍喘着粗气,离管仲远了些,凑近风允身边。
“民非器物也!”
管仲闻风允之声,惶恐,却挺直了腰板——他认为自己的道是正确的!
风允紧盯着管仲,周身的文气淡淡,但却顷刻间压制了管仲的民本之道。
“夷吾,你之民本,是为民还是为国,又以何道来治国呢?”
管仲哑然,他不理解风允所言。
为民为国?
他从未思考过……或者说,他下意识是为国的。
风允微叹,在管仲的言论中,他以观世之法而望——
士人之后,皆为士人。
工匠之后,皆为工匠。
商人之后,皆为商人。
农人之后,皆为农人。
社会稳定,国富而民安,秩序井然,但,这却全倚仗民被划分为四类,此四类不得从业其余,生生世世,底层之人无出头之日。
而随着社会变迁,士人发现自己即使无才德,也能继续为士人,他们就开始奢靡混乱。
农人在田地间也草草了事,因为他们只需够吃饱就好,多出来的耕作不会带给他们大的改变。
而工匠的手艺也越发木讷…
商人对行商的热情也低迷…
随着施政者的死亡,才发现,只专于一个职业的国家中,无法诞生第二个施政者……后继无人,整个国家,精气神恍惚一夜之间就消失殆尽……
正如管仲所说,民为城墙之石。
城墙之石坏了,可替换,但守城的人亡了,这漫长的城墙,哪一块石头能变成人,来安排整个城墙的新老更替之事呢?
没有守城之人指挥,随着时间,整个城墙只会轰然倒塌?
这就是风允所说的,民非器物。
但,明显,管仲未曾理解。
反而因为这阻道之事,管仲对风允略有怨意。
风允轻声道:“夷吾啊,你的道,不是礼治,也不是德治……而是法治啊。”
“可伱的法,又过于急功近利!”
“法之立,在御民,民治则国安。”
“但,你首先得将民看作是民……为民之生、老、病、死、七情六欲考虑,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于民,将民作为你耕田的农具、游商的马车、工作的肩担、士族的竹简。”
管仲讷讷,感觉到心头那欲要突破的文道,他咬牙反驳:“风君,一国之治,求其安稳还是动乱?”
“夷吾之法,可让一国安稳,一国之民安稳,有何错误?”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夷吾之法能让国民富足,国家安定,这样的方法难道不好吗?”
风允纠结之处就在于此。
管仲之法,妙,可富强一国,可富强一国之民。
但随着时间,其专权于君,灭民心气,后继无力,难有突破,一国之亡,顷刻爆发;这是培养机器,而非民本啊……
(本章完)
喜欢大周守藏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大周守藏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