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颜相时在庄子上,陪伴自己的老父亲。
这事儿,整挺好。
李复琢磨着,带着伍良业离开了书院。
“郎君,咱们现在去庄子上吗?”伍良业问道:“昨天我听石头说,今天庄子上,赵叔的新房子那里,要搭青庐。”
“才开始搭建吗?”
“很多事情都是要头一天忙活的,不过好在咱们这边人多,大家都搭把手,办事儿也快,材料什么的,都是提前准备下的,今天青庐就能搭建好,这东西,提前搭建了,也不好。”
李复微微颔首。
“行,那咱们就过去看看,今天老赵和陈娘子都在忙活他们成亲的事儿呢,柳娘也去了。”李复念叨着。
“别说柳娘了,石头也去了,还有宅子里不少人,都去帮忙了,老宅子那里,也腾出了不少人手呢。”伍良业笑道:“昨天我们跟石头坐在一块,稍微喝了点酒,石头就跟我们说这事儿呢。”
“这小子.......”李复无奈一笑:“那今明两天,庄子上可就热闹了。”
“对了。”
李复突然想起一件事。
“关于陈娘子她的事情,我还没仔细了解呢,只知道自己带着孩子过了好些年,早年间,死了男人。”李复问道:“她娘家人呢?怎么,离着咱们这儿还挺远?”
“娘家人啊,不能说是没有吧,只能说是够呛能找到了。”伍良业解释着:“听石头说,陈娘子也不是这边的人,当初跟着父母逃难过来了,到了这地方,老杨家给了她家一些吃的,她就被她父母留下来,嫁给了老杨家的儿子,也就是杨大壮他爹。”
李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人家给口饭,然后给人家一个媳妇。
这样,自家女儿能在灾荒年活下去,也报恩了,一举两得。
命运弄人呐,谁能想到,陈娘子在老杨家,也没过上几年好日子,杨大壮他爹就撒手人寰了。
不过,倒是给老杨家留了根苗。
“当年长安城周围,不少外地逃难的过来,不过,天下安定之后,都就近上了户籍,官府重新给他们分了土地,也就在长安城附近安顿下来了。”
“这要是搁在以前,长安城周围哪儿有地方能接纳他们?”伍良业也是感慨:“打仗打了这么多年,人都打没了,长安城周围都地广人稀的了,外地迁过来的,能安置的就给安置了吧,好歹是大唐的国都,周围要是没人怎么能行?”
“不过,哪怕是到了武德年,这周围的百姓过日子,也都是提心吊胆的,不说其他,草原上的突厥人时常过来打秋风,陛下又生气又无奈。”
“当年不是个跟草原上正面对决的时候。”
伍良业当年做暗卫,为秦王府刺探消息,干脏活儿,知道的也是不少。
只是一些事情,放在当年算是秘闻,但是放在现在,早就是人尽皆知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禁忌,就算说出来,也无伤大雅。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往庄子上走着。
到了庄子上老赵的新家,远远的就看到周围十分热闹,人影绰绰的,都在忙活。
搭建青庐的人吆喝着,指挥着。
眼下,青庐已经搭建了一半了。
上午就能将这事儿给弄好。
老赵的婚事,在李复的授意下,也是办的大张旗鼓的,到时候来的客人也肯定不少,青庐搭建的要大,不然到时候席面安排不下,那可就丢人现眼了。
一桌八个人,得摆上几十桌呢。
庄子上的人要请,乡里乡亲的,当年都是一块苦日子熬过来的,相互之间的情谊非比寻常。
王府两卫,给他们在军营里加餐就够了,用不着到这边来吃。
要是拉到这边坐下吃饭,好家伙,那一千多号人呢。
这是成亲啊,还是阅兵啊。
书院那里,老陆要带着颜思鲁来吃席,说是要让颜思鲁感受一下庄子上的风土人情,既然都到书院教书,住在庄子上了,那就不要端着什么架子了,大家伙儿坐在一块乐呵的不挺好吗?
给书院准备了三桌,用来安排书院来参加婚礼的先生们。
另外,老赵在长安城里也有几个朋友,到时候也会过来,要单独安排一桌。
老赵成亲的消息肯定是提前递给他们了。
不管是出于私交也好,还是他们的主家冲着泾阳王府的面子也罢,都会让他们来的。
有的甚至还会主动来送礼庆贺。
长安城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这样,想要打开交往圈子,那就要在事情上,上赶着去网上贴,一来二去的,大家也就熟络了。
宅子外宽敞的地方全都收拾出来了,青庐搭建的很大,外面要支很多桌子,卫生什么的,都要提前打扫。
空地上,连临时的厨房都支起来了,柳娘在指挥着几个人安排着搭灶台架锅。
在外头现垒土灶肯定是不行,所以当天做饭,用的全都是木炭。
临时的厨房周围要用木板全都遮挡起来,沿着围墙搭了挺大的一片,人多,做饭的也累,到时候宅子里的厨子,帮厨,小厮,全都要过来帮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