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今,他把自己和润滑油站老头一对比,差距就出现了。
润滑油站老头在工作之前,只是一个种地的农民,而如今,润滑油站老头坐拥每年三五百万的收入,目前看来,前途依然不可限量。
可师傅依然只能在老国企里,陷在国企复杂的人事关系里,每年挣个小几十万,甚至可能还没有润滑油站老头的小助理多。这一切,让师傅心中如何能够平静的下来?更何况,公司还找了个大白胖子,想要把一切都控制下来。
师傅的心中,估计已经憋屈到无以复加,所以才会在火车上,和我说了那么多润滑油站老头的故事。
我能理解师傅,不过,理解归理解,我除了倾听师傅憋屈的内心,也帮不了他什么。纵观人类历史,聪明的人那么多,并不是人聪明,就一定能成功的。
就像我这两天看的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李白的才华那么高呢,最后还不是郁郁不得志?
当然,李白虽然不得志,但也已经名留青史了,这结局算很不错了。事实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很多比李白更优秀的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所以说,师傅受的这点憋屈,其实也不算什么,最多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心中不平衡罢了,离聪明人被历史埋没的那种境界,还差的很远。不过,我倒是希望,我的书能给师傅留下一席之地,哈哈。
玩笑开过了,把思路拉回来。
师傅的内心,一直在和润滑油站老头做对比,甚至,在大白胖子来之前,师傅就已经有很多想法和行动了。虽然师傅的嘴很紧,从来没有和我说过什么无关的话,但是从他的行为,日常他和办公室里其他人的聊天,我依然能猜出七八分。
师傅为什么要把和客户对账的往来账目记在小本本上?还不让任何其他人染指?连办公室主任大姐都知道,师傅的小本本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因为师傅希望,能够把和客户往来的一切都控制在手上,凭借这些,作为和公司谈判的筹码,希望公司能够模仿那家乡镇企业,给他和润滑油站老头一样的销售政策,直接包干。
师傅想的很好,咱们公司在客户这里,一年有三四千万销售额,如果能换成包干政策,不要说3个点包干了,哪怕给他两个点包干,也比现在的收入高很多。
可惜,公司没同意。不知道谁跟我说过,好像是大白胖子吧,不确定。当初开发这家西安客户的时候,并不是师傅的功劳,而是厂里的其他老销售开发成功的,如今,当初开发客户的同事退休了,后来这个客户才交给师傅去维护。
从这一点上来看,师傅和润滑油站老头还是有点区别。润滑油站老头那是自己打下的江山,自己坐江山,合情合理,师傅和他的情况相比,说服力还是差一点。
所以,公司可能以上面这个原因为理由,把师傅包干的想法给拒了。
公司不仅没同意,还把大白胖子招了进来,试图掌控一些事情。这一下子,给师傅的想法增添了无穷的变数。
师傅经过和大白胖子之间的几次攻防,发现大白胖子是个极其聪明的家伙,还把我给招进来了,于是,师傅就只能选择继续蛰伏。
事实上,即便是大白胖子和我来了之后,师傅也依然没有死心,他依然在尝试。
公司拒绝师傅的理由,是说西安客户不是师傅开发的。既然这样,师傅就想了个主意,准备曲线救国。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师傅拼命的想推进公司生产润滑油站,把润滑油站老头的生意给抢了。
师傅为什么会这么积极的推进润滑油站的生意?
师傅肯定是这么想,既然公司拒绝我包干,理由是,动力油站生意不是我开发的,那我自己新开拓一块业务,润滑油站。凭借新开拓的业务,再来和公司谈,让公司按照新政策给我包干奖励,总可以了吧?这样的话,公司没理由拒绝我了吧?
可惜,直到最后,也不知道公司有没有同意。因为我们始终没能染指润滑油站的生意。
由于老式国企那落后的管理方式,互相掣肘的部门关系,师傅的想法始终未能如愿,连一台润滑油站生意也没做到。
师傅试图推进生产润滑油站的那一阵子,我听见过他和公司领导,以及技术部门的吵架。
师傅说,“我们赶紧把润滑油站设计出来,我好去客户那里卖啊。”
技术部门就会推脱,“润滑油站还不简单?你把业务拿下来,我们按照你的技术参数设计便是。”
师傅在技术部门这里走不通,就会去找大白胖子,甚至更高的领导,我没见过那场面,不过可想而知,肯定也被忽悠回来了,理由,差不多也是那些老套路,“好的,老师傅,我们这就开会研究,上新产品的问题……”或者是和技术部门的话一样,“你拿个润滑油站订单下来啊,订单不拿下来,我们按什么指标做设计呢?”
师傅去找领导,我当然看不见,这段是我猜的,不过他和技术部门吵架是真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