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道门眼中,是自然也没有错。道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情之至也同样是如此。所有的感觉,在道门眼中都是自然之相!”
“他们并不冲突,只是看待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不一样。”
“不能说谁对谁错,都是感悟罢了。”
说完之后,李如意立刻看向了月仙。
原以为能得到月仙的夸赞,却不曾想月仙只是笑了笑。
“小如意看的书还不够多哦。”
李如意困惑的低下了头去,“不对吗?”
他翻开了手中那本佛偈,继续看了起来。
月仙如同烟云一般轻飘飘的起身,从地上的那堆书卷之中又取出了一本,递到了李如意的面前。
“并不是不对,只是还不够深。”
“你再看看这本......”
李如意接过了那本书,定睛一看,“儒家的书。”
他缓缓的翻开,又立刻沉浸在了其中。
儒家与道门的自然与佛门的空观不同,儒家是进取之道!
儒家眼中,事在人为,万道皆为念,山海皆可平。是与道门佛门完全不同的一种想法。
李如意不知看了多久,似乎看得就连在梦中也有些疲倦。
一册又一册,一卷又一卷。
月仙在李如意放下了手中的书卷后,盘膝坐在了李如意的面前,抬手轻轻一挥。
梦境发生了变化......
李如意的面前像是出现了一条河,一条河水奔涌的河。
他不解的看向月仙,月仙则是笑了笑,问道:“看了这么多书,以你对三家的道理之中想来,他们分别会怎么去往彼岸?”
李如意仔细了想了想,回答道:“如果是佛门,万法空相,彼岸即是此岸。所以他们会认为河的彼岸与此岸没有什么差别!”
“自观自在......他在哪边,哪边便是彼岸!”
“是为出世......”
月仙轻笑的点了点头,李如意实在聪明,单从‘自观自在’四个字便推衍出了佛门的选择。
“那儒家呢?”
李如意又是仔细的想了想,回答道:“儒家推行进取,修齐治平。儒家重行,所以儒家是一定会过河的,不论是建桥或是造舟,他们都会过去。”
“结果不重要,重要的过程。儒家入世,求的便是一行。”
“是为入世......”
月仙再次含笑地点了点头,继续问道:“那道家呢?”
道家的思想,李如意熟悉。想都没想便笑着说道:“道家隐世,身是自然。所求为和谐,平静而洒脱。”
想了想,李如意僵在了原地,愣愣的开口道:“天地万物皆为自然之序,彼岸与此岸与河与我并无区别......”
“所以...”李如意得出结论。
“......道家懒得过河!”
“......”
月仙黑着脸,轻轻的敲了一下李如意的脑袋,不满道:“枉你还是半个道家的人呢,都想些什么东西。”
“佛门与儒家都说对了,唯独道家不对。再想想!”
李如意捂着被月仙敲了一下的头,嘟囔着仔细想了想,忽然想到什么,激动道:“因为此岸与彼岸与河与我并无差别,皆为自然!”
“所以,道家会直接踏河而行!”
李如意脑海之中浮现出一个画面,佛门自说自话的说‘自己已经在了彼岸’,然后儒家还在‘吭哧吭哧’的建桥造舟,唯有道家潇洒无比地踏水行舟......
想想,李如意就觉得还是道家好。
至少看上去,道家的更加的美观一些......
没有佛门的‘故作玄虚’和儒家的‘傻乎乎’,单是踏水行舟的‘壮举’,估计就能迷倒徐羡渔!
咦?
为什么又想到羡渔姑娘了......
月仙似乎见到了李如意那少年跳脱的思绪,无奈的抬手拍了拍李如意的脑袋。
“所以呢?”
“所以?”李如意不解的望着月仙,想了想,忽然站了起来。
“殊途共归!”
“道理不同,但都是为了过河!”
李如意闭上了双眼,呢喃自语:“佛门的空观与道门的自观相近,皆为一念而行!再仔细想想,儒家的进取之思也与其相似,桥与舟亦为自然!”
“我懂了......”
“天下万千法,足下便为道!”
嗡!
湖心亭之中的灯台上,那盏妖月盏忽然滴落了一点灯油,散开,融入了灯台之上。
那灯台之上的第一盏与第二盏灯之间,像是已经出现了一道灯影!
似待有朝一日,便会在那里再长出一盏灯......
月仙欣慰的看向了湖心亭中,脸上带着柔和的笑意,如寒月般清冷,却又迷人。
李如意仰头看向月仙,忽然发现,自己似乎能微微看到月仙的面容了。
虽然依旧看不清,但是却似乎已经能看到了一些轮廓。
很美,很美......
与徐羡渔的不同,那更像不是人间的美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