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旅:旅长孔庆德。下属:10团(原冀鲁豫1团)、11团(原31团)、12团(原23团)及旅直属队,共5000余人。
2)五旅:旅长雷绍康。下属:13团(原22团)、14团(原27团)、15团(原11团)及旅直属队,共4480余人。
3)六旅:旅长王天祥。下属:16团(原19团)、17团(原25团)、18团(原28团)及旅直属队,共4250余人。
4)纵队直属队,除司、政、供、卫等外,尚有独立团(该团后来编入六旅)、炮兵营。二纵的主力团为四旅10团、五旅15团、六旅16团。12团、13团、17团亦为各旅主力团。此前的文章:42年5月23日,冀中一天五战失四将,八路军在这一天经历了什么,在任角村战斗中全体殉国的数百八路军将士,就是来自于冀南军区第27团一连、五连和九连的一个排,以及武邑县大队二中队。可见,五旅三个团战斗力都很强。而四旅11团和六旅18团都是抗战胜利前夕组建,战斗力相对要弱于那些老团。任角村1500米长的烈士岗1943年时,原冀南10团一分为二,主力去了太行,后编为六纵18旅52团,解放战争时期着名的“王克勤运动”即产生于52团,1949年番号为十二军36师106团。10团的两个红军连留在冀南,编入27团为1连、2连。组建二纵时,这两个连编为5旅15团1连、2连。曾经有多支红军部队进入冀南,但最后留在冀南军区的仅有五旅15团的这两个红军连以及军区直属骑兵团(后编为七纵骑兵团,河南军区骑兵团,解放后编入骑兵三师,骑兵一师,1969年骑兵下马,骑兵一师改编为陆军第八师)。解放战争初期,作为中野最早成立的四个主力纵队之一,二纵几乎无役不与,打了很多硬仗,表现出色。二纵以军纪良好而闻名军内外,但后来又得了个“大姑娘纵队”这个不太好的外号,这与早先的几场恶战遭遇较大伤亡以及出大别山时五旅编入豫鄂军区留守大别山有关。比如1947年2月的郑庄砦血战,二纵主力六旅16团除留在外围的2营,提前运走的8、9名伤员和突围成功的40人,团直属队和1营、3营一千多人全部牺牲。此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随后仓促进行的民权战役(伤亡、被俘3400多),豫皖苏战役(伤亡、被俘5-6千),中野均遭受失利。二纵6旅围住羊山集更大的伤亡是鲁西南战役中的羊山集战役,二纵、三纵围攻国民党军宋瑞柯整编66师。敌军是美械装备,属于国民党军很能打的部队,防守顽强,且适逢大雨不利于攻坚,而我军的进攻简单粗暴,配合也不好,伤亡很大,很多突击连打得只剩数人。比如四旅12团此战即伤亡700余人,五旅13团团长吕琛(原为冀南27团团长)此战负重伤。羊山集战役,二纵6旅展开激烈巷战前线总指挥陈再道被刘伯承批评,指出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围攻十二天后,增调六纵16旅参战,最终将残敌全歼,宋瑞柯被二纵6旅活捉。虽然消灭了敌人,但是自身也伤亡惨重,很多老骨干被打掉,这一场仗对于二纵和三纵来说可以说是惨胜。抗战胜利后,杨得志率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组成的一纵前往东北,由于山海关失守未能去成,被聂司令留在了晋察冀。一年后苏振华率部从华北返回归建(杨司令被聂司令留下了),与七纵(冀鲁豫组建部队)合编为一纵(一纵3旅撤销),可见在华北与傅作义作战一年,一纵损失不小。此后的一纵表现中规中矩。羊山集战役后,晋冀鲁豫野战军随即开始了挺进大别山。由于二纵、三纵都未来得及休整补充,即匆匆南下,也因此,之后的表现都不如后起的六纵亮眼。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出大别山时,二纵5旅被留下(同时留下的还有一纵、三纵的部分小建制部队),归鄂豫军区建制,成为了地方部队。1949年,5旅编入湖北军区独立第三师,参加了大别山剿匪,至1950年初,大别山区成股的土匪被全部消灭,至此,大别山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怀抱。湖北省长张体学(曾任湖北独立三师师长)和原29师师长周发田(右)在水库工地1952年10月8日,第21兵团改编为第五十五军,该军军部由48军军部改编而来,部队由48军144师、49军145师以及1949年11月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部队改编而来的第21兵团第215师、第219师组成,编为144师、215师、219师。1969年,215师调福建,编入重新组建的29军,144师、219师分别改番号为163师、164师,另新组建了165师。原晋冀鲁豫二纵5旅15团的两个红军连——老一连和二营机枪连随15团编入165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