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235.冤家路窄(十五)
(上一章已修改完毕)
明堂大殿,大门之上纹有九州地图,万邦气象。
于吉说的门,自然不是明堂的门,而是一种代表身份的象征。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儿,毛都没长齐,却要把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婴儿拉扯大,到底是多艰难的一件事情。”
“反正我是想象不来,从我记事开始,这些艰难困苦的事情,我也只是从邻居那里听来。”
于吉默默回忆着。
回忆过去的时候,她总觉得这辈子就像活在梦里一般。
有些人一辈子是农民,有些人一辈子是官宦。
于吉却不总是于吉,她的身份总是随时势而更迭。
“我家是卖酒的,父亲常常招待那些有钱的富家千金到房间里去。”
“每次他和富家千金在一起,都不准我看,仿佛只要我不看,我就不知道他做得那些好事。”
“他不知道,我已经偷偷看了无数回。”
“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一个邋里邋遢,沉默寡言,不通情理的男人。”
“他表面上对我不冷不热,暗地里给我存了一大笔钱。”
“那时候,我一年也吃不了一次九黄饼,蜂蜡做成的却鬼丸更是舍不得。在南郡生活的时候,事事都艰苦,每天不是务农就是读书,只有念书念得好时,父亲大人才会卖了家里的猪,为我做上一回甜食。”
“当时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大汉郡吏。因为去我们家收税的郡吏,就有五百石俸禄,百石,那可是五百石。五万多斤粮食,换钱也好,酿酒也好,雇佣仆人也好,怎样都花不完。”
“最重要的是,一旦我当了郡吏,就有了权势,我们两个总算不受人欺负。父亲也不必再抛头露面开酒店。”
“怎样才能当郡吏?”
“读书识字才能当郡吏,当年那位郡吏是这样对我讲的。”
“后来,她仕途不顺,死了,我连那位郡吏叫什么,我也没记住。”
“但我一直记着她的话,认真读书。”
“十二岁时我拜在县令门下读书识字。”
“具体看什么书,其实也不知道,县令也没空管我。”
“我的第一本书,是专讲诡诈之术与克制之法的《韩非》。”
“因为我听话懂事,加上办事严谨,而且办事不要钱,再加上我父亲是个很风流的男人。”
“所以,县令一直对我很关照,只要是我想要看的书,没有借不来的。”
“有一天,县令高兴,问我们都想要什么,其他人都要的是钱。”
“我说我想当郡吏,大家都笑我。”
“她们问我,你想要举孝廉吗?”
“孝廉?什么是孝廉?”
“我连举孝廉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大家都笑我笨,笑我蠢。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是个当贱民的命。”
“后来我才知道,举孝廉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
“在我们南郡,二十万人里才有一个孝廉。”
“想当孝廉,有背景的,最好是跟家里的想想办法,没背景的就争取,和郡守的儿子提亲,做郡守的儿媳妇。”
“郡守家的两个女儿,早就嫁到了襄阳蔡氏。”
“我连提亲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当什么孝廉了。”
“我二十岁时,应征做郡吏落榜之后,我就心死了。”
“因为我知道,做不了郡吏,县吏就是我这辈子的尽头。”
“但我并不难过。”
“起码,我还是一个县吏,我有一百石的俸禄,我已经可以让我的孩子,吃上九黄饼和却鬼丸。”
“只要再多给我几年,让我多经营两代人,我一定可以出一个孝廉,天天都吃上肉。”
“也许是老天故意要打我的脸,赏我饭吃吧。”
“恰逢扶风法氏的法雌,担任南郡太守,给了我一个往上爬的机会。”
“当时荆州宗贼横行,朝廷收不上税,便让法雌想办法从当地豪强嘴里撬出钱来。”
“法雌能拿她们有什么办法?”
“区区一个空降来的流官,指挥几个胥吏都指挥不动,更何谈让士族豪门吐钱?收钱也只能收到穷鬼身上。当时,大儒们可是嚷嚷着要减负,讲什么刑不上大夫,别说是死刑,肉刑都不可以,谁能拿这些士族豪强怎么办?”
“差点儿就酿成民变。”
“我因为办事勤恳,怀柔为本,周旋于豪强与郡守之间,缓和两者关系,左右逢源,因而被举荐为孝廉,送到朝廷里去。”
“本以为归来时,应该是背井离乡,去做个县令什么的,培植几个自己人,以后大小也是个豪强。竟然一待就是六十年。”
“到了京城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考试,”
“我脑袋都蒙了,不是说举孝廉就能当县令的吗?”
“我怎么还需要考试呢?”
“后来才知道,前些年,随上计吏来到京城的孝廉,全都是些不通诗书的家伙,有些人连字都不认识就做了郎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