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拱手说道:
“您又何尝不是两头下注,崔卢两家世代都是邻居,要是范阳卢赢了,博陵崔又有什么坏处呢?”
听到刘备这席话,崔烈笑而不答,而是告诉他。
“你和州平想接我回安平,可这洛阳我是走不了的,帝姬叫曹嵩与袁隗,压了杨彪一头,绝了杨赐的念,让我补了三公,就是见不得弘农杨的好。博陵崔要想万古长青,需要我崔烈留在洛阳,讨帝姬的欢心。”
想到一年前,自己杖走崔州平,崔烈叹息一声,仿佛老了十几岁一样。
“州平她还年轻,也怪我那时候一心治业,让她太过顺遂,不明白这个道理,你虽是小门小户出身,可你年纪轻轻,十五岁就知道在卢植门下读书,到京城里扬名,你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刘备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大家都是聪明人,各取所需。
他来洛阳,就是来扬名的。
有了司徒崔烈这个靠山,他就有了与袁氏争名的资本。
“请母亲大人,帮我成为茂才。”
东汉的选官分为岁举和特科,特科是特殊途径,暂且不论。
岁举中的“茂才”、“孝廉”则是最主要的做官途径,
光看名字就知道,茂才重视的是才能,孝廉重视的是品德。
孝廉是按州郡人口数量推荐,推荐名额把握在地方官员手里,因而世家大族多走孝廉。
茂才的成分,更复杂一些,握住茂才名额的人,既有地方官员,也有中央官员。
中央之中,三公就握有推荐茂才的特权。
大司徒崔烈位列三公其一,就有这个权力。
她见刘备是穿着女装来见自己的。
想到女儿信里说的“英雄”二字,只问刘备。
“你懂经术吗?”
刘备点头。
崔烈这样问他,就代表,崔烈有推荐他参加茂才考试的意愿。
别以为东汉察举制就没有考试了,不只有考试,而且看你的资历出题。
不会因为你没做过官,就故意给你出那些官场上的问题,而是主考你的学习能力,
可以说是相当人性的制度。
茂才的考试分为做官的,没做官的,纯看考生资历。
你做官了,那就考你律令,给你出情景试题,让你断案,看你能不能把三百九十五章汉律全部背下来。
你没做官,那就考你经术,根据你的学习情况对你出题。
《三国演义》对张角的定义就是茂才不第。
东汉的茂才就是秀才,在罗贯中看来,张角这妖人多半是得到了高门大户的推荐,来到洛阳北宫端门,没考中茂才,还丢了脸,气急败坏,这才去搞起义的。
拒绝考试那是司徒王朗那老贼的主意。
卢植的小师妹,华歆就因为支持考试,和王朗差点儿撕破脸皮。
因此,不读书的刘备,如果提前四十年出生,又没有考试能力,多半一辈子就是个卖草鞋的。
而女尊世界的刘备不一样。
他应试能力超强,拱手回答。
“卢老师曾经传授我经术。”
他早就把经术这关攻克,儒家六经,倒背如流,无论崔烈问什么,他都不怕。
崔烈也不问刘备别的。
“玄德啊,六奇之策,你懂多少?”
刘备愣住了。
这不是经术!
所谓六奇,出自《史记》乃是指宰相陈平为汉高姬刘邦,策划出的六次奇谋。
刘邦因此六奇策而降服诸侯。
《史记》也没有记载陈平六次奇谋都是什么,只说陈平每次出谋,刘邦的势力就会更强大,六次后降服诸侯,得了天下。可陈平一生给刘邦出的计谋有二十多条,光他记得的就有十一条,哪些算得上六奇之策,哪些不算,他还真不清楚,这让他怎么回答?
崔烈摇了摇头,
“六奇之策,不出经学;郑阿之政,非必章奏。”
短短十六个字。
刘备这才明白了,崔烈在给他泄露考题。
六奇之策并不是真的要他去背陈平的计谋,而是学习奇谋之术。
崔烈见他会意,点点头,告诉他。
“这是胡广的意思,她寿元将终,帝姬感怀胡广授业之恩,故而今明两年策论,采纳胡广之言。”
说完,崔烈摆摆手,叫崔十三婆拿出一大张蔡候纸。
“会背《六韬》、《鬼谷》、《韩子》、《孙子》的哪篇?”
刘备更蒙了。
说是六奇之策,不出经学。
可这四本奇策之书,没有一个是儒家王道经术,全是诡诈霸道之术。
这让刘备想起了清朝时候京大校长蔡元培参加殿试,遇到的奇葩题目。
——请回答《XZ的地理位置》。
好在刘备跟着卢植读书时,就知道会有这样一天,因此早有准备。
崔烈正打算把这四部书籍,送给刘备,给他划好重点,让他回去认真温习。
刘备却说。
“全都会背。”
“全会背?”
这回轮到崔烈震惊了。
要知道,关羽年轻的时候,就精读过一本《春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